音乐 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遥远的乡愁   》 第7节: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1)      公路 Gong Lu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夏天那么热/台风那么多/地震来的时候/躲也没处躲/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犹豫了/台湾有什么好/玉兰花的清香/蓬莱米的饭香/牛奶芭乐的果香/我要如何对你说/人们心里的温度/眼里的亮度/再大的风雨都不停下的脚步/我要如何对你说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激动了/台湾有什么好/人们的执着可以硬得像石头/梦想燃烧的像团火/我又如何对你说/这都是台湾的宝/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有时是我的苦恼/却也是我的骄傲/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我在这里青春年少/也在这里白头到老/我要如何对你说/她的好/她的好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空气那么潮/雨下那么多/大水来的时候/逃都没处逃/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犹豫了/台湾有什么好/百合花的芳香/地瓜叶的菜香/春天冻顶的茶香/我要如何对你说/人们心里的善良/眼里的光芒/再高的浪潮都不害怕的胆量/我要如何对你说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激动了/台湾有什么好/那些代传过代的梦想/愈煎熬愈不放弃的力量/我又如何对你说/这才是台湾的宝/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有时是我的苦恼/却也是我的骄傲/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我在这里青春年少/也在这里白头到老/我要如何对你说/她的好/她的好 --《我要如何对你说》词曲/苏来 (2006年《天下》杂志25周年"珍惜"演唱会) 把《我要如何对你说》的歌词摘录于此,至少表明了我的某种态度。
  2006年10月,阳光满窗的下午。坐在台湾音乐人苏来的北京家中,聊到两个人让我掉泪:是《月琴》、《散场电影》的词作者赖西安(即作家李潼),二是薛岳。二十年前赖西安来北京领儿童文学奖(由邓小平颁奖),临行前向苏来借行头。苏来把自己最好的大衣给他,还有个刚从香港买来的当时价值六七千港币的皮包。从北京回到台北,赖西安喜悦汇报这套行头让他在北京很拉风,苏来当时就想把那个包送给他,却被赖西安坚拒。苏来仍是把皮包给他寄去,就这样,赖西安用了二十年。赖西安去世的纪念演出,苏来见到那个包摆在舞台显眼的位置,已经用得很破很旧--听到这里,我就流泪了。提到薛岳,苏来讲述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讲述他给薛岳写过的5000字的文案。薛岳临终前打来电话,恳求苏来不要去看他,因为,"我不想让你看到我现在的样子"。让我泪湿眼眶的是,苏来沉默过后,轻声说了句:"薛老岳,我到现在还在想他。" 我背诵苏来写给薛岳的诗:"你错过了我们的中年、晚年,生命的长河,不经意的转弯,以及静静流过的平野。"这让苏来非常惊讶。我对他说,父亲去世的时候,去掉了其中的"们"字,好长段时间,我都把这段诗用作MSN空间的签名。
  决定远离音乐的苏来仍在2006年写了首新歌,就是扉页上的《我要如何对你说》。6月,《天下》杂志25周年纪念演唱会,面对台湾逐渐消沉的生命力,主办方请苏来写首歌为台湾加油,"我又把吉他找出来,弹到手上重新长满硬茧,这是很漫长的个过程--如果我没有到北京来,我写不出这样的歌词。" 苏来在演出开场白中说:"我六年没有写歌了。这六年来,对我个人来说改变很多,这片土地的改变更多。我由开始的会生气,会闷气,到现在的不吭气,我住在台湾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以为我没有歌声了。直到我提起笔来,才发现,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竟有那么深,那么深……" "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歌词的第句就是问号,由此展开长达六分钟的叙述。与苏来以往的作品不太样,这首歌更接近摇滚曲风,乐手都是薛岳从前的乐手。结尾处,苏来加了段七十年前的台语创作歌谣《农村曲》:"透早着出门天色渐渐光,渐渐光哎……"那些过往岁月的片段在歌声中浮隐浮现。我感受到了那份异样的心情,可是,我要如何对你说? 挥之不去的两个字:台湾。
  我不是在谈别的,我在诉说份很重要的情感,它越来越清晰,却也越来越不知所措。
  因为写这本书,得以接触杨弦、胡德夫、苏来、李建复、陈升、陶晓清、赖声川,是我十年的采访经历中最深刻的记忆。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采访谭健常、小轩、费玉清、李宗盛、周华健、许环良,得到许多先前不了解的资讯。因为民歌,结识来自台湾的张钊维先生,我们成为生活中很好的朋友,那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很温暖,也很难忘。
  2006年9月,我在北京见到了杨弦。在我的采访名单里,本没有杨弦的名字,因为太无可能。没想到,同时见到杨弦与赖声川,还有久慕其名的丁乃竺。
  与杨弦握手的时候,不觉陌生,他之前竟然看过我写他的文字。他的头发与年轻时样有些乱,思考的时候习惯用手往后撸几下。从民歌聊起,更多的却是心灵方面的指引,杨弦与我想象中样,不喧哗,眼神宁静。
  我与杨弦换了三个地方聊天,最后个地方是陪赖声川接受某杂志采访。就是这样巧合,那位记者的电脑中响起了《回旋曲》,杨弦第反应是摸自己的手机,然后才想到不是手机铃声。我去打听那位记者的电脑中为什么会有《回旋曲》,原来却是杨弦的仰慕者,也是我的旧识,欣喜之。
  开车送杨弦去别处,忍不住对他说:您现在坐的这个位置,胡德夫也曾经坐在这里。
  2006年7月,胡德夫在北京举办小型演唱会。胡老师的第句歌声刚起,我就泪流满面,止也止不住。还记得聊至天亮,北京的后海雾气笼罩。我开车送胡老师回宾馆收拾行李,告别的时候,感受着胡老师脸颊的温度,我们沉默地拥抱着。他站在酒店门口,像个孩子般灿烂的笑容,我也笑着,心里却感觉有些痛。
  那份记忆,化作篇《胡德夫: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我来到最接近你的地方》,后被野火乐集网站转载链接。
  不能采访更多的人,无法掌握更多的资料,为这本书留下许多的遗憾。感谢钊维之前做的工作,让我可以有很清晰的脉络来完成,同时掌握了许多难以查询的背景资料。不得不提句,"中国现代民歌、淡江--《夏潮》、校园歌曲"这三条主线的归纳,自张钊维始。1992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读硕士的张钊维历时四年写就《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发展史》,原本是篇硕士论文,出版成书,1994年即入选台湾"时报年度好书榜"。此书2003年由滚石文化再版,更名为"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想要研究1970年代台湾文化、音乐的历史,这是本必须参考的书目。我曾经问过钊维,为什么从他这里才开始为民歌归纳分类。沉默片刻,他说:"因为之前没有人去做。" 移居北京的钊维曾经在封邮件中说:"直感激你对于像我这样'台客'的关心,寄这篇文章给你跟些朋友,是希望你们能够领会,像我这样之所以要离乡背井的部分原因。"那篇文章,就是张典婉为台湾《远见》杂志撰写的《我们等待文化的春天与燕子》。
  钊维那种"透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思考台湾当前的政治问题,乃至于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千疮百孔"(《异形分子》陈光兴),我非常尊敬与佩服,之余难免感叹自身难以到达。1992年,钊维意图"透过音乐的现象,去认识早我代的那段1970年代的历史",我要做的,仿佛与此类似,但相较钊维的严谨与见地,自认远远不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推荐序 唤起民歌时代的心中梦想第2节:推荐序二 唱过个时代第3节:推荐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节:推荐序四 回到少年中国的路第5节:推荐序五 岛屿的宽度第6节:跋 给孤独的孩子们
第7节: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1)第8节: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2)第9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节:第章 往事(1)
第13节:第章 往事(2)第14节:第章 往事(3)第15节:第章 往事(4)
第16节:第章 往事(5)第17节:第章 往事(6)第18节:第章 往事(7)
第19节:第章 往事(8)第20节:第二章 盛开(1)第21节:第二章 盛开(2)
第22节:第二章 盛开(3)第23节:第二章 盛开(4)第24节:第二章 盛开(5)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