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一瞬集   》 第69節:“老”字三題(1)      蔣子竜 Jiang Zilong

  “老”字三題
  一、何謂老
  在人們的印象裏,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死。僅次於死的應該就是老——因為人一老就更接近死亡。但,最近的一份人類學家的調查報告卻顯示:世界上每年橫死(即死於意外的天災人禍)的青少年人數遠遠高於老死的人。這就是說,離死亡最近的並不一定都是老年人!
  有一次我去一傢醫院的腦係科看望朋友,見到許多人在樓道裏排隊等待看頭痛病,有些竟是十幾歲的孩子,還有二十幾歲年輕人,真正的老年人倒不多。這使我驚駭不已,為什麽會有這麽多年輕的頭顱反比老年人的腦袋容易出毛病呢?
  前不久在美國《讀者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部分地解答了我的疑惑。文章中說,現代人應該換一種角度來理解“老”——在今日社會,“老”的概念正在發生奇變。事實上專傢已經發現,“變老”甚至意味着“變得更好”!這不是對老的安慰,而是有科學根據。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智慧,而智慧來源於大腦。
  人腦是宇宙中最為復雜的組織,由100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其中有許多還要與10000個其他神經細胞直接聯網。正是這些總重量不超過3磅的灰色潮濕的物質,使人類創造了諸如航天、登月等奇跡。
  過去人們對腦細胞的死亡和老年的健忘癥、癡呆癥有許多可怕的誤傳,說人的大腦從25歲以後每天要死亡10萬個腦細胞,思維的衰退和健忘是不可避免的。現代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精確的計算,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結論:“人到20多歲以後,每天損失的腦細胞大約衹有100個,按這一速度衹能在五六十年以後,也就是說在活到七八十歲以後,纔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的現象。”慕尼黑大學記憶治療中心的心理學家約尼茨則說得更具體:“在65~69歲的人中,衹有2%~3%會得健忘癥,到了80歲以上,記憶力衰退的比例纔會增高。現代科學已經確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90%的人肯定可以精神矍爍、記憶健全地活到老,而且老年人的腦子可以與年輕人一樣靈活。”
  由此,我想到社會上早就存在着的一種現象,醫生、科學家、音樂傢、教授、畫傢等等,都是越老越金貴,也就是說這些職業是越老成就越大,越值得信賴。特別是畫傢,不光越老越值錢,死了以後其畫作會更值錢。貝多芬在47歲時對一位朋友說:“現在我知道怎麽作麯了。”雨果73歲寫了《九三年》,莎士比亞在晚年創作了《李爾王》……我們在欣賞藝術傢的作品時,總會發現一個從早期、中期到成熟的過程,藝術傢的思想和表現手段是越來越精純,使他們最終能處理十分棘手的難題。
  科學家也一樣,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宇宙黑洞的發現者錢德拉塞卡,在63歲的時候忽然放棄自己駕輕就熟的課題,開始重新分析當物質消失在一個黑洞裏時會發生什麽現象,到73歲最終完成了關於黑洞的研究,確立了在科學界不朽的地位。19世紀的物理學家瑞利,在長達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在各個不同的領域都作出了富有創作性的貢獻,尤其是在後期,做出了最著名的成就——發現了氬氣。在他67歲的時候,他的兒子問他對托馬斯·赫胥黎的一句名言的看法,赫胥黎曾說過:“在科學界,一個60歲的人的作為衹會弊多利少。”瑞利回答說:“如果你衹做你理解的事,不和年輕人發生矛盾,就不至於一定會像赫胥黎說的那樣。”這裏有一句話非常關鍵——“不和年輕人發生矛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碎語嘮叨說隨筆第2節:序第3節:徵服和被徵服(1)
第4節:徵服和被徵服(2)第5節:徵服和被徵服(3)第6節:再讀嶽飛(1)
第7節:再讀嶽飛(2)第8節:再讀嶽飛(3)第9節:腌菜何以成“王”(1)
第10節:腌菜何以成“王”(2)第11節:腌菜何以成“王”(3)第12節:腌菜何以成“王”(4)
第13節:2004年的語錄(1)第14節:2004年的語錄(2)第15節:2005年的語錄(1)
第16節:2005年的語錄(2)第17節:2005年的語錄(3)第18節:評2006流行語(1)
第19節:評2006流行語(2)第20節:評2006流行語(3)第21節:評2006流行語(4)
第22節:評2006流行語(5)第23節:評2006流行語(6)第24節:穎影(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