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的人生之路(5)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仲父這個稱號究竟是誰開始叫的目前還不清楚。“仲父”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叔父之稱,是頗具親情色彩的稱呼。最早被稱為仲父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幫助齊桓公改革,使齊國最早稱霸,成為強國。齊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把齊國朝政交給管仲,尊稱管仲為“仲父”。呂不韋稱仲父,一是表示他與嬴政的關係不同尋常,二是表示自己也要像管仲一樣處理朝政,嬴政不要干涉。
  還有一個材料也能證明呂不韋和嬴政的關係微妙。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到雍城舉行加冕大典,從此親政。就在加冕儀式結束不久,傳來了嫪毐在鹹陽叛亂的消息。嬴政果斷出兵,很快平定了這次叛亂。後來查明,嫪毐是呂不韋推薦入宮,是個假宦官,和太後不清不白,竟生了兩個孩子。而呂不韋身為丞相,引進嫪毐,並對嫪毐叛亂不旗幟鮮明地履行職責,屬於嚴重的失職瀆職。按照秦國法律,有如此重大過失的大臣,必死無疑。可是嬴政卻犯了難。《史記·呂不韋列傳》:“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衆,王不忍緻法。”這意思是說,秦王心裏很矛盾,本來想殺掉呂不韋,但考慮到他侍奉先王功勞極大,又有許多賓客辯士為他求情說好話,秦王不忍心將他繩之以法。這也證明他和呂不韋確有相當多的感情色彩。究竟應該怎麽辦呢?想來想去,一個月後,終下决心,“免相國呂不韋”。應該說,這是嬴政實在沒有辦法的决定,如果不是二人之間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按嬴政的性格,絶對不會放過呂不韋。呂不韋雖被免去相國之職,但仍為文信侯,食河南十萬戶租稅——依舊是秦國第一富人。
  呂不韋究竟和秦始皇是什麽關係,還用懷疑嗎?
  六,呂不韋之死
  呂不韋晚年沒有給自己的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
  鑒於他和嬴政的特殊關係,在平定嫪毐叛亂後,呂不韋僅被免去了丞相的職務。但是,嬴政自幼年起所經歷的畸形的家庭生活,給他身心留下了太多的傷痛。他親眼目睹了母親放蕩、不檢點的生活,甚至自己都是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了,呂不韋還明目張膽地入後宮和母親廝混,尤其那個嫪毐,簡直是一頭牲口。嫪毐已被鎮壓,嬴政不擔心了,可呂不韋還在鹹陽,他如果哪天再入後宮,和太後舊情重燃,豈不又惹麻煩?
  嬴政畢竟是政治傢,他從秦國穩定、秦國發展的高度考慮問題,再次做出决定,讓呂不韋離開鹹陽,到封地洛陽,“就國河南”。應該說,嬴政做出這樣的决定,依舊給足了呂不韋的面子。到洛陽,你食十萬戶租稅,你還是文信侯,依舊享受榮華富貴,而且遠離了政治中心,還落得個安全、清淨。從這點看,嬴政用心良苦,為呂不韋安排了安度晚年的去處,也算是解决他們特殊關係的最佳方案吧。
  呂不韋怎麽辦?他要是真聰明,應該心悅誠服地到洛陽去,低調做人,閉門謝客,“韜光養晦”,總結自己從政以來的得與失,安度晚年。
  但是,呂不韋沒有這樣做,他自以為在洛陽可以積攢力量,發展勢力,也許還會有些“作為”,甚至東山再起!
  來洛陽後,呂不韋果然又活躍起來了,他廣泛交結,傢中整日酒席不斷,高朋滿座,前來拜訪、探望的各國使者賓客絡繹不絶。《史記·呂不韋列傳》載:“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
  呂不韋在洛陽的活動,很快傳到政治嗅覺很敏感的嬴政那裏。嬴政剛親政,需要穩定,沒想到呂不韋不接受教訓,耐不住寂寞,這真不能容忍!嬴政終於感到必須對呂不韋采取最後的一招了。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他派人給呂不韋送了一封信,呂不韋打開一看,衹見上面寫道: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傢屬徙處蜀!”這封信是嬴政對呂不韋政治地位和親情關係的徹底否定:
  第一,你呂不韋對於秦國無功,不應該享受租稅食邑;
  第二,你呂不韋與我無親,不該稱仲父。一個既無功又與我不沾親的人,跟我有何關係,趕快遠遠地離開這裏!
  按說,君主處死一個失勢下野的大臣,用不着說這麽多的話,可是嬴政卻非要對呂不韋給個說法。可是這個說法卻泄漏了“天機”,所謂“無功”、“無親”純屬正話反說,恰恰是“有功”、“有親”。面對這樣一封絶情信,呂不韋無言可辯,他後悔自己的失誤,感嘆自己的命運不濟,但一切都晚了。不久他喝下毒酒自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