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69節:泰伯篇第八(10)      楊樹達 Yang Shuda

  《荀子?修身篇》曰: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
  《淮南子?繆稱篇》曰:文王聞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非為日不足也,其憂尋推之也。
  又《泰族篇》曰: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之也。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以鑿觀池之力耕,則田野必闢矣;以積土山之高修堤防,則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馬鴻雁之費養士,則名譽必榮矣;以弋獵博奕之日誦詩讀書,則聞識必博矣。
  《說苑?建本篇》曰:晚世之人,莫能閑居心思,鼓琴讀書,追觀上古,友賢大夫,學問講辨,日以自虞;疏遠世事,分明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設義立度,以為法式。窮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遺業,生有榮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然莫能為者,偷慢懈墮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無名。(文本《淮南子?修務篇》,因《說苑》文較明,故捨彼引此。)
  《法言?問明篇》曰:辰乎辰,曷來之遲,去之速也?君子競諸。言敗俗,好敗則,姑息敗德。君子謹於言,慎於好,亟於時。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衛靈公篇》曰: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論衡?語增篇》曰:舜承安繼治,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故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史記?五帝紀》曰: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篇》曰: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說苑?至公篇》曰:《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於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於天下猶然,況其細於天下乎!非帝堯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論衡?藝增篇》曰:《論語》曰:“大哉堯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傳》曰: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此言蕩蕩無能名之效也。
  《春秋繁露?奉本篇》曰:孔子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則之者,大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言其尊大以成功也。齊桓、晉文不尊周室,不能霸;三代聖人不則天地,不能至王。階此而觀之,可以知天地之貴矣。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孟子?滕文公上篇》曰: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淪濟、漯而註諸海,决汝、漢,排淮、泗,而註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後稷教民稼檣,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樹達按:《集解》引孔安國說釋五人為禹、稷、契、臯陶、伯益,是也。其說實本孟子此章,而疏傢皆不及,失之。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曰:萇弘曰:《大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餘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周所以興也。
  又《襄公二十八年》曰:叔孫穆子曰:武王有亂臣十人。
  又《成公二年》曰:君子曰:《大誓》所謂商兆民離,周十人同者,衆也。
  孔子曰:“纔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毛詩?序》雲:《捲耳》,後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逸周書?太子晉篇》曰: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無方,服事於商。既有其衆,而反失其身,此之謂仁。
  《左傳?襄公四年》曰:韓獻子曰:文王帥殷之畔國以事紂。
  《周書?程典解》曰:維三月既生魄,文王合六州之衆奉勤於商。
  《呂氏春秋?古樂篇》曰:周文王處岐,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許。
  又《行論篇》曰:昔者紂為無道,殺梅伯而醢之,殺鬼侯而脯之,以禮諸侯之廟,文王流涕而咨之。紂恐其畔,欲殺文王而滅周。文王曰:“父雖無道,子敢不事父乎?君雖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說苑?反質篇》曰:古有無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