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顔淵第十二(8)      李裏 Li Li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傢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傢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傢必聞。”
  子張問,士人怎麽樣纔可以叫做通達呢?“達”的本義是指德行能夠使人信服。但是子張問的這個“達”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孔子就反問他,什麽纔是你所謂的達呢? 子張說,在諸侯國能夠聲名遠播,在大夫之傢能聲名遠播,這就是達。孔子說,你講的那個是有名而不是達。我所講的這個達應該是品質正直而崇尚道義,能夠揣摩別人的語言,觀察別人的臉色,謙恭地和人交往。“慮以下人”,就是自己能夠處卑下地、謙恭待人。真正的通達是完成自己,在國以德服人,在大夫之傢也以德服人。而有名的人他可以表面上做得很仁德,做得很善良,但是私底下他的行為卻完全相反,自己還沒有一點慚愧。這樣的人他也能在國傢、在大夫傢裏邊都有所聞名。子張好名,以為有名就是達。孔子告訴子張名與達是不同的。好名的人偽裝出一副仁德的樣子同樣可以得到名,而真正的達是名實相符,既有內在的德行,也有外在的名望。名者,實之賓也,名是實的賓客,有了實,自然有名。如果為求名而讀書治學,一開始就已經離德很遠。真正成德之人是不追求名利的,如果他有了名利,名利也衹是德行的副産品,並非為名利而名利。這雖是孔子對子張講的,但對急功近利的今人仍然很有教育意義。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陪着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舞雩是祭祀祈雨之臺。樊遲說,我鬥膽地問一下關於崇德、修慝、辨惑應該怎麽做。“崇德”就是提高自己的品德。“慝”讀tè,表示邪念。“修慝”就是改正自己的邪念。“辨惑”就是辨別迷惑。孔子說,你問得好啊!“先事後得”,就是先要嚴格要求自己,然後才能有所收穫。這不就是提高自己的品德嗎?“攻其惡”,就是要多檢討自己的缺點、錯誤,“無攻人之惡”,不要老是攻擊人傢的缺點、錯誤,這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嗎?“一朝之忿”,就是一時的氣憤,“忘其身以及其親”,就是由於一時的憤怒就忘掉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連累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樊遲問的三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嚴格要求自己,隨時以聖賢為楷模來砥礪自己的品格,久而久之,我們的德行就在不知不覺間養成,這就是我們提高自己德行的最佳途徑。這也告訴我們,人的品德是在日常點滴小事中修練出來的。人們往往容易犯攻擊別人的缺點、錯誤而原諒自己缺點、錯誤的毛病。能做到多批評自己,少攻擊別人,確實能去除掉我們心中的許多邪念。這樣更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因為一時衝動而釀成大錯,連累親人的情況屢見不鮮,都是因為我們被情緒蒙蔽,喪失理智。有什麽比親人更重要呢?如果我們心中隨時想到親人,任何讓人憤怒的事都是小事,都不會讓我們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什麽是仁?孔子說愛人就是仁。樊遲又問,什麽是智?孔子說知人就是智慧,能夠識別人就是智。樊遲“未達”,沒搞懂,沒明白老師說的是什麽意思。因為愛人沒有分別,知人又有分別,那怎麽能同時做到知與仁呢?孔子又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惡的人歸於正直了。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那些邪惡的人,叫舉直錯諸枉;能使邪惡的人歸於正直,這就叫能使枉者直。樊遲退下來,見到了子夏,就對子夏說,剛纔我見到夫子,“鄉”,剛纔。剛纔我見到夫子並嚮他問知,夫子說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是什麽意思呢?子夏就說:“富哉言乎!”意思就是說這個話說得太深刻了。子夏領悟到了孔子的意思。 他說,舜得了天下以後,在衆人當中選出了臯陶來輔佐他,不仁的人就自然被疏遠了。商湯有了天下以後,從衆人當中挑出了伊尹來做宰相,不仁的人也自然被疏遠了。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段是子夏以歷史故事來解釋孔子所說的愛人與知人的關係。舜和商湯能從衆人中選出臯陶、伊尹,這就是知人,這就是智。什麽是智?智就是能辨別是非善惡,所以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辨別是非是智慧的發端。正由於舜與商湯有智慧他們才能識別人,才能選出仁德的臯陶與伊尹。但選出臯陶、伊尹並不是目的,選出他們的目的是要以他們為榜樣去教化那些不仁德的人,使他們都能改過嚮善。使不善之人都能嚮善,這纔是仁,是仁者愛人。所以愛人是以知人為前提,仁是以智為基礎,這正是樊遲所不解的地方。為政者要真正愛他的百姓,就要善於給百姓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雷鋒、孔繁森、焦裕祿這些榜樣都感染、教育了無數的民衆,使民衆嚮仁、嚮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