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国 》
第69节:第七章."中国威胁论"--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下)(4)
陈季冰 Chen Jibing
事实上,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在当前的中美经济关系中,中国非但没有损害美国的利益,反而对美国提供了双重补贴。
首先,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大大提高了一般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对他们的一种间接补贴。摩根士丹利的一个报告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亿美元。1998-2003年间,仅童装一项,美国家庭就因购买中国货而节省了4亿美元。另一个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也指出:"虽然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但是有迹象表明由于能够购买中国低价的出口货物,低收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可能提高了5%到10%。毫无疑问,影响还不止这些。中国的竞争使得其他国家为我们的消费者生产出更加便宜的货物。"沃尔玛在最近10年中之所以能够坐上世界最大零售企业的宝座,正是受惠于"中国制造"--全世界向沃尔玛供货的6000家企业中,80%在中国。(见2006年9月13日《参考消息》第16版)墨西哥《改革报》2005年11月27日的一篇文章使用了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题:感谢中国让我成了中产阶级。文章说,我们"赚的钱少了,为什么却能买到更多的东西呢?答案就在'中国制造'。"(转引自2005年11月29日《参考消息》第8版)不仅如此,来自中国的便宜商品还降低了美欧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使它们能够延长商业周期曲线向上走的时间,因为政府不用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那么快地提高利率。如果没有"中国制造",整个世界都有可能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
其次,中国用贸易顺差所得的外汇赢余持有了市场上美国国债中的大部分,这又是一种对美国财政的变相补贴。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跃居世界首位,这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一半以上购买了美国国债。如果没有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债主",美国的财政收支缺口是根本不可能平衡的,真的到了那一刻,现在正在世界各地耀武扬威的庞大的美国战争机器就将面临"熄火"的危险。经济学家预计,如果中国真的满足舒默和格雷厄姆两位参议员提出的要求,其结果不仅是美国将出现急剧通胀,利率将大幅上升。这还将迫使国会提高税收或减少开支,以减轻赤字。美国可能由此出现滞胀,也就是萧条和通胀同时出现;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当然也会感受到重创,最终的前景很可能是全球经济严重衰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可能比双方愿意承认的还要深:中国需要美国的投资和美国消费者的不断消费,美国需要中国来降低包括资金、商品和劳务在内的所有东西的价格。因此,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2004年3月的一篇分析文章将美中两国比喻为"绑在一起的古怪的一对登山者"--两者中任何一个有什么三长两短,另一个一定被拖着一起坠落万丈悬崖,而且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可能会维持很长时间。另一位学者马克斯o弗拉德o沃尔夫十分具有洞见地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定义为反向的新"马歇尔计划"。(注:这是"二战"后美国为帮助欧洲经济复苏而制定的一项政策,以当时美国财政部长马歇尔的名字命名。"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向欧洲提供财政资助(通常为贷款),欧洲用这些资金重建被战争摧毁的经济。而欧洲重建所需要的大量商品又刺激了美国的生产和出口,为美国的许多复员军人和从战时工业中被裁减的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马歇尔计划不仅成为欧洲战后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同时对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即:为了帮助维持其对美国的大规模出口,中国以购买国债和收购资产的形式把从出口中获得的美元再投入美国。在这种模式中,中国这个穷国借钱给美国富国,资金是反向流动的。中国为美国提供的美元贷款使美元汇率维持在一个必要的水平,在此水平下,中国可以继续保持对美国的大规模出口。沃尔夫认为,中国的"反向马歇尔计划"的伟大历史意义将在未来逐渐体现出来。(见2006年3月10日《参考消息》第8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 | 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 | 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 | 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 | 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 | 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 | 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 | 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 | 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 | 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 | 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 | 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 | 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