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跨出中南海-紅墻內中國政要秘聞   》 第69節:日出日落天安門 4      顧保孜 Gu Baozi    杜修賢 Du Xiuxian

  這怎麽辦?
  周恩來總理出面了,他擺擺手,要大傢安靜,說:“同志們,小將們,我是個老紅衛兵。你們要聽從指揮,現在都坐好,等會兒毛主席要和你們照相。”
  能和毛主席照相,紅衛兵們自然高興,他們坐在城樓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唱《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麯,一直等到了11點45分,和毛主席照了相,他們纔流着熱淚準備離開。
  北京大學的學生嚮來是不甘落後的,這時他們提出,請毛主席給大傢講話。
  “我們要聽毛主席講話!”
  “我們要請毛主席講話!”
  他們的頭腦裏沒有任何規矩,想法十分簡單:毛主席既然支持我們,就應該給我們講話。
  周恩來總理趕忙出來解圍。他對小將們說:“最近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和八屆十一中全會公報,都是毛主席親自主持製定的。你們手中都拿着《毛主席語錄》,那裏面都是毛主席的話。”
  有人叫了一句:“我們要聽毛主席的聲音!”
  周恩來總理依然按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講:“你們要聽毛主席的話,學習十六條,熟悉十六條,掌握十六條,運用十六條;要像林彪同志那樣,活學活用,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紅衛兵們這纔沒有強求毛主席講話。
  毛澤東朝對面的空座位瞥了一眼,又側過臉和西哈努剋談話,仿佛根本就沒看見那座位還空着。
  1971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
  這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第六個年頭。這時,中國的政壇發生了一次重大事件。當然啦,這次事件中國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真相的。
  這時的林彪撕去了唯唯諾諾的面紗,公然在高層人士面前表現出他與毛澤東劍拔弩張的關係。
  “五一”那天晚上,天安門廣場有盛大的廣場焰火晚會。杜修賢和過去一樣,隨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拍攝中央領導和首都人民歡度節日的鏡頭。
  在這之前,杜修賢要檢查一下拍攝的燈具,防止曝光不足,因為有主席出場,不能多用手燈。晚上的活動往往時間長,場面大。杜修賢深知拍攝工具準備不好就會出“洋相”。素以“嚴”著稱的總理,絶對不允許記者,特別是他身邊工作的記者在公開場合出半點差錯。杜修賢跟了總理十多年,沒少挨批評,也沒少受表揚。
  杜修賢來到城樓時,工作人員已開始佈置城樓的座席。座席排列一般是按照職位大小嚴格劃分的。臺子正中放了一張圓桌,圍了幾把椅子,兩邊又各有幾張圓桌。正中的那張不用說是毛澤東和林彪坐的,是張主桌。政治局常委、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坐兩邊的桌子。中央各部門的領導站在桌子的後面。
  晚霞在長安街的盡頭露出了痛快淋漓的笑容!
  微風徐徐,夕陽已快沉墜到高樓的底層,落在地平綫上。
  這時,警衛局的人也來到城樓,見杜修賢就說:“今天晚上毛主席、林副主席都要來看焰火。就你一個攝影記者到前臺。”
  “我知道。”主席一出場,別的攝影記者一般不能隨便到跟前,這早已是一條大傢都知道的不成文的規矩。
  “林副主席身體不好,上午纔參加活動,晚上還能來嗎?”杜修賢心裏琢磨着,似乎有種預感,林彪會不會不來?因為自1970年8月林彪從廬山回北京後,好像精神狀態不佳,幾乎都在北戴河養病。
  夜幕終於落下。黑沉沉的。
  天安門廣場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廣場四周的建築物都穿上了彩色燈裝,光綫生動真實地勾畫出人民大會堂、英雄紀念碑、歷史博物館交錯重疊、跌宕起伏的層次和輪廓。“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全世界各民族大團结萬歲!”的巨幅霓虹燈牌聳立在廣場上,閃爍着光芒。
  中央領導人陸陸續續來到城樓上,他們先坐在大殿的休息室裏休息。不一會兒,毛澤東也到了,他已經不像號召“全國學習解放軍”時那樣率先身穿緑軍裝,又穿上了灰色中山裝製服。他仍然邁着平穩的步子,充滿自信地走進大殿的休息室,微笑着面對起立相迎的中央領導人,偶爾嚮他願意招呼的同志點點頭,徑直走到屏風後面坐下來休息。西哈努剋親王和夫人以雙手合十的常用禮節嚮毛澤東問好,然後坐在毛澤東身邊談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婦女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序言第3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第4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2
第5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3第6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4第7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5第8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6
第9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7第10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8第11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9第12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0
第13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1第14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2第15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3第16節:同志加兄弟 1
第17節:同志加兄弟 2第18節:同志加兄弟 3第19節:同志加兄弟 4第20節:同志加兄弟 5
第21節:同志加兄弟 6第22節:同志加兄弟 7第23節:同志加兄弟 8第24節:遠親不如近鄰 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