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69節:第十九章 知所屬
林語堂 Lin Yutang
如果聖人不死,大盜不能肅清,即使藉重聖人治理天下,也不過是替盜賊增加利益罷了。這就好像有了鬥斛來量米𠔌,就有利用鬥斛來做詐偽的事;有了秤桿來稱東西,就有利用秤桿來做欺騙的事;有了官印作為信物,就有假造官印圖利的事;有了仁義來糾正人的行為,就有假藉仁義來做虛偽的事。怎麽會這樣呢?
且看:那偷竊別人腰帶鈎子的小賊,捉到了就被殺死,而那偷竊君國的人反倒做了諸侯。並且在諸侯的府第內,歌功頌德之聲不絶於耳,仁義之教頻傳,這不是假仁義來為非作歹嗎?
這種放任大盜強奪諸侯的地位,利用仁義、鬥解、秤錘、官印求取私利的事,雖有官方的重賞與酷刑,卻都無法禁絶,這實在是聖人的過失啊!
因此有人說:"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傢的名器不可明告人。" (20 )聖人的法利,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絶不可公開讓天下人知道的。
所以衹有摒去聖智,大盜方可肅清;摔毀珠玉,小盜纔不會産生;燒毀印信,人民自會誠實;擊破升鬥,折斷秤桿,百姓自不爭執;毀盡天下聖人的法度,人民纔有資格和在上的議論……廢除六律,消絶竽瑟,塞住師曠的耳朵,而後天下人方能恢復真正的聽覺。
若能毀去文章,捨棄五色,粘合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才能恢復真正的視覺;毀壞鈎子、繩索、棄去規矩,折斷工倕的手指,而後天下人才有真正的巧藝,俗語說:"大巧的人反似笨拙" (21 ),就是這個道理。除去曾參、史鰍的忠信行為,封鎖楊朱、墨翟的言論,拋棄仁義之說,而後天下人的道德才能和玄妙的大道 (22 )混合。
如果人人不自顯他的視覺,天下就不會被"光芒的氣焰"燒壞;人人不顯露自己的聽覺,天下就沒有憂患;人人不顯露自己的智慧,天下就不會惑亂;人人不顯露自己的德行,天下就沒有淫邪的行為。
像曾參、史鰍、師曠、工倕、離朱等人,都是標榜自己的德性以擾亂天下,於法來說,這是毫無用處可言的。(《莊子》外篇第十章《胠篋》)
二、小心不要傷害到人的本心
崔瞿問老聃說:"如果天下不必治理,如何使人心嚮善呢?"
老子回答說:"小心,不要傷害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人心是很容易動搖的,不得志則居下,得志就在上位了,上下不已,因此自暴自棄,得不到絲毫的安適。
溫和的時候,柔弱的心可以製服剛強;順心時,人心熱如焦火;失志時則又寒如冰雪。心情的變化快速無比,一眨眼的工夫,它可以越過四海之外。平穩的時候,像是寂靜的深淵;心念突起,又像懸於天上一樣。有如脫繮的野馬無法控製的,恐怕就是人心了。"
從前,黃帝首先以仁義鼓舞人心,堯、舜爭相模仿,以至於瘦骨嶙峋,腿上無毛來求天下人形體的安適。他們苦心施行仁義和經營法度,卻仍不能改變天下人的心志,作亂的人相繼而起。由堯驅逐歡兜至崇山,放逐三苗於三峗,流放共工到幽都這些事看來就可明白了。
到了三代 (23 ),這種情形更為嚴重:一方面有夏桀的殘暴,一方面有曾參、史鰍的德性,因而儒墨的學說紛紛而起。於是乎喜怒是非互相猜疑;愚者智者,互相欺侮;善惡互相攻訐;虛偽誠實,自相譏諷;天下的風氣自此大壞。
由於道德的分裂,使得人們的生活散亂不堪;又由於好求無涯的知識,使得天下百姓智窮纔盡,隨之而來産生了斧鉞刀鋸的刑具,天下豈有不亂之理?這都是鼓動人心造成的禍患啊!
所以賢能的人隱居在高山深岩中,萬乘的國君卻坐在朝廷上恐懼憂慮。而今,儒墨之流看到死刑的屍體狼藉遍地,服刑役的相擁互擠,受刑勞的到處皆是,纔開始奮力輓救當世的敝政。唉!他們也太不知恥了。
就因為我知道聖者是刑罰産生的根源,仁義是桎梏的憑藉,相對也就知道曾參、史鰍的行為是夏桀依恃的準則了。所以:"衹有斷絶聖賢,拋棄智慧,天下纔可以得到太平。"(《莊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