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儒學心傳(4)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中庸》和《大學》所強調的“君子慎獨”、“誠”的觀點相當一致,與《論語》的“忠信”、“忠恕”的核心觀點又不謀而合。所以說《中庸》、《大學》都似出自子思,而且子思應該是《論語》的重要編輯者之一。
  另外,《論語》還強調“獲罪與天,無所禱也”。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所以說《論語》中的“誠”,就包含了真、淨、善的含義在內。
  敬——敬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象孔子那樣,每有蔬果、食物,都會拿去先祭祀祖先,表明對祖先的敬重。畏者,畏其因果。面對神靈還敢心存邪念,那面對普通人時豈不無法無天了?祭祀時要敬,待人處世時也要敬——不侮慢別人,不怠慢工作,保持惟恐不善言行帶來不善果報的畏懼之心。所以“敬”就包含了敬重、慎重、畏懼因果的含義。
  樸野——發乎情,止乎禮。禮貴在真,以我們的平常心、直心去表達自己,言行與心靈一致。但對違背道義的地方,能保持警醒,及時改正。既有情,又有節,正是上文提到的治七情,修十義。所以“樸野”就包括了直、有情、有節的含義。
  無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將我與其他人、天地自然視為一體,平等人事,日常生活中不惟我獨尊,而能由己及人,就是合乎禮的。相反,凡事從自我利益出發,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便是無禮的。這個“無我”,就包括了平等、寡欲無諍、愛人的含義。
  以“燕鵲圖”的脈絡,知天命可從知禮、剋己復禮入手。知禮可由知言、知人入手。而知言本務,端在孝、弟、忠、信、慎言、敏行。能時常體察自己起心動念,閑邪存誠,便能由己及人,施善於人。明禮之根本,斯為忠恕,如此自可入道,裏仁為樂。換言之,今天的時代雖然沒有禮的形製,但孔子所倡導的禮的精神仍然可以學習領會到,將之落實於待人、處事、接物之中,就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進而知達天命、治平天下。相反,若我們衹圖利欲,則雖孔子在世,亦不可教也。季羨林先生曾引用香港《公正報》的一段話,表達“禮”的作用是橫亙古今、無人可缺的:
  富者有禮高質,貧者有禮免辱,父子有禮慈孝,兄弟有禮和睦,夫妻有禮情長,朋友有禮義篤,社會有禮祥和。
  《論語》一出,君子有福。但是幾千年來,《論語》和儒傢思想不斷遭到扭麯、被呆板化和教條化,近現代更是被赤裸裸地抹黑。可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到現在為止,對中國和亞洲影響最深遠的,仍然是儒傢思想,而不是別的什麽主義和思想。中國精神之所在,根就在儒傢。儒傢風範與君子品德始終都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目標。所以,重新認識和評價儒傢思想,在這新的時代裏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佛教來到中國之後,與儒傢傳統的“孝道”、修身等觀念融合,迅速完成了中國化和本土化,又結合老莊思想而開創出全新的禪風。所以今天的佛教,已經基本實現了“中國造”。同樣,馬列主義來到中國,也必定要與中國傳統文化所藴涵的智慧相結合,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民心民意,從而推動國傢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嚮新的勝利。所以,傳統文化於當今時世是否仍有價值,相信各位讀者心中皆有評判。衹要我們不為疑古而疑古、為批判而批判,真正去深入學習、瞭解傳統文化中所藴涵的智慧,就能給它一個公正的評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