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69節: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4)
啓功 Qi Gong
弓鞋兒懶衫袖兒難
莫不是莫不是
踏三更月禁五夜風
十三字句如:
睜睜既不能救慟慟將何以酬
眼悲
你又不能替你卿又何以對卿
舉這一些,可概其餘。後邊附錄全文,就衹能單行橫寫了。
這本《憶真妃》未寫刊刻年月。前有隆文序,首稱"乙未夏",是道光十五年。刻板也不會遲得過多。老友吳曉鈴先生也惠示一份刻本,計麯本三種:一是《蝴蝶夢》子弟書,刻於同治甲戌;二是《謗可笑》單出影捲,亦同治甲戌刻;三是《金石語》單出影捲,刻於同治庚午。這三種都是春澍齋的作品。據二凌居士跋,知這時作者已死。可知作者生存的大略時代,也可見這時這類麯本纔得有序有跋,登於梨棗。
"影捲"是皮影戲的劇本,《金石語》附有《上場人物表》,後書"二凌居士未儒流編輯"。按二凌當然是指大凌河、小凌河,說明他是遼東人;未儒流即未入流的諧音,他一定是一個沉於下僚而略有文學教養的人。子弟書的提高一步,大約也即在這段時間裏。
七《憶真妃》的作者
子弟書絶大多數沒有作者可考。羅鬆窗和韓小窗並稱二窗,但人們對羅鬆窗的身世幾乎一無所知,他的作品也沒有什麽標志。韓小窗是韓濟和先生的旁支遠祖,我們還有些傳聞可稽。他的作品,喜好在開端幾句中嵌上"小窗"二字。
惟一有姓字可據的,是這本《憶真妃》的作者。從前的無作者姓名,正是一般文學藝術品的初期現象。到了有作者姓名,便已入了文人手中,處於提高的階段了。
《憶真妃》刻本前有隆文的序,說:"乙未夏,餘由藏旋都,駐蜀之黃華館。適澍齋同年,以別駕來省……以近作諸本賜觀。"又說:"曾記共研時,霜橋孝廉戲澍齋雲:'前有袁子纔,後有春澍齋。'"款署"愚兄雲章隆文拜讀"。從這裏得知作者春澍齋是隆文的同年,曾任四川某州的同知。按隆文字質存,號雲章,正紅旗滿洲人。嘉慶十三年戊辰翰林,散館改刑部主事,官至軍機大臣、戶部尚書,謐端毅。
《蝴蝶夢》有二凌居士跋雲:"愛新覺羅春澍齋先生,都門優貢生,宦遊奉省年久,與餘筆墨中最為知己中所著各種書詞,嚮蒙指示。公壽逾古稀,精神健壯。臨終先時,敬呈楹聯十四字雲:'公正廉明真學問,喜笑怒駡皆文章'。夫子賞鑒,遂以此書相贈,梓付手民,以志不忘雲爾。二凌居士謹跋。"從這裏得知春澍齋姓愛新覺羅,都門優貢生,(隆文所稱同年,應是生員同年。)曾在奉天做官多年。年逾七十還精神健壯。臨終以前,二凌居士得到書稿。《蝴蝶夢》刻於同治甲戌,假定春澍齋卒於這年,年約七十五,上推約生於嘉慶五年,在四川做同知時年約三十五,而《憶真妃》正是在蜀中所作。
清代旗下人的漢名,多是二字,並不連姓。普通即以名的上字代姓氏,如春某,字澍齋,即被人稱春澍齋。他既姓愛新覺羅,當然可在《星源集慶》宗譜中查出,從水旁的"澍"字可以推出,他名的下字不離什麽"霈"、"潤"、"霖"、"澤"之類的字樣。但還有特殊的情況:清代皇族都姓愛新覺羅,本無差別。但清初即曾經官定,本支稱"宗室",旁支稱"覺羅"。覺羅人士可以署名某某,也可署名覺羅某某。宗室則署某某或宗室某某。覺羅人士為了表示他也"係出天潢",有時也寫"愛新覺羅某某",而宗室反倒不這樣寫。婦女稱某氏,覺羅稱"覺羅氏",宗室則稱"宗室氏"。到了民國成立,袁世凱在所謂"優待條件"中曾有一條是要旗人名上冠以漢姓,清代的宗室人士為表示自己原有姓氏,因而自署"愛新覺羅某某"的,但這衹在行文上出現,社會交際的名帖上並不這樣寫,別人口頭也不這樣稱。以上是清初到清末和自民國初到一九四八年兩段的情況。
春澍齋的這個"愛新覺羅"的姓,很可能標志着他是覺羅。如是覺羅,則須到《仙源集慶》宗譜中去查。問題還不止此,二凌居士跋中的齋上一字卻是從木旁的"澍"字,這就更加不可捉摸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 | 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 | 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 | 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 | 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 | 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 | 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 | 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 | 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 | 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 | 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