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九、柳宗元(3)      閔澤平 Min Zeping

  剛強的父親總會給他的子弟帶來一些出乎意料的麻煩。柳宗元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揚天下,當時他寫了一篇《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大受好評。柳宗元死後,他的朋友劉禹錫在為他文集寫序言時也說,“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這樣一位有“奇名”的學生,一度居然沒有資格參加考試。唐代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要麽是政府學館的“生徒”,要麽是鄉裏保薦、州縣甄選的“鄉貢”,如同我們今天報考研究生的,要麽是高校的本科畢業生,要麽是工作兩年以上的大專生,一般人是不允許參加考試的。柳宗元十七歲了,幾次申請鄉裏保薦,但沒有人敢搭理他,因為竇參還權勢滔天,他的父親柳鎮還在夔州做小小司馬。看來,封建社會真不是一般的黑暗,這樣優秀的學生連考試機會都沒有。直到竇參倒臺被處死,柳鎮復位,柳宗元這位大好青年纔順利取得“鄉貢”資格。這一年,柳宗元已經二十歲了,三年的花樣年華就這樣“蹉跎”了。
  貞元九年(793)春天,柳宗元一舉中的,隨即參加了及第後的狂歡節目,如到麯江池宴遊,到大雁塔題名。人逢喜事不僅精神爽,而且還分外幽默風趣。題名大雁塔的時候,還要寫上郡望,寫到辛南容時,此人剛好不在身邊,柳宗元張口答到:東海人。旁邊人感到奇怪,問他何以得知?柳宗元說,東海纔有開闊的胸襟,纔無所不容。過了一會兒,辛南容趕來,說起他的郡望,竟然果真是渤海人。
  一同登第的還有劉禹錫等二十二人,其中有些官傢子弟,所有引起了外界的一些猜測,皇帝也表示要親自關註這件事情。後來調查到柳宗元時,德宗皇帝發話了,說柳鎮的兒子肯定沒有問題,柳鎮這個人我太瞭解了,他不可能徇私情的。有皇帝做出這樣的評價,想必柳鎮死也會瞑目了。這年五月,柳鎮就在幸福中去世了,春風得意的柳宗元馬上收拾行裝,回傢守喪去了。
  三年後,柳宗元正式開始了他的人生,第一次做官,出任秘書省的校書郎;第一次結婚,完成了十三歲時就訂下的那門娃娃親,將禮部郎中楊憑的女兒娶進門來。二年後,他又參加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這種考試不是每年都舉行的,而且錄取人數少得可憐,衹有寥寥三、五名而已,但柳宗元又是一舉通過。這幾年他的生活太順利了,順利得讓人揪心。
  這是一次升職考試。柳宗元隨即被任命為集賢書院正字,新官職與校書郎的性質比較接近,都是管理朝廷的圖書,這一期間他接觸了不少秘笈珍本,為此後走嚮文學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儘管年青的柳宗元志存高遠,從來不以舞文弄墨的文人自居,也沒有想到過文學家,但冥冥中自有定數,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不過,此時的柳宗元還做着政治傢的夢想,他積極聯絡朝廷官員,經常同熱血青年來往,甚至組建了一個進步的社交團體,成員如劉禹錫、韓泰、呂溫、崔群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改革的中堅。
  同時,熱情四溢的柳宗元還積極支持學生運動,當時的名流陸贄、陽城(此人曾遭到韓愈的冷嘲熱諷,說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殊不知此位老兄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九年不飛,一飛衝天)遭到姦佞的迫害,太學生紛紛走上街頭,四處請願,鬧得沸沸揚揚、雞飛狗跳。柳宗元不僅口頭上表示堅决支持,還付諸行動,親自給熱血的太學生寫信,稱贊他們是為正義而奮鬥,是當之無愧的先鋒與表率,“奮志厲義,出乎千百之表”,“服聖人之遺教,居天子之太學,可無愧也”(《與太學諸生喜詣闕留陽城司業書》。後來他又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對請願風潮中的核心人物陽城表達滔滔不絶的敬佩之情。歷史事實證明,挺身而出來支持學生運動的朝廷官員,大多數正義感強,具有良知,但政治上往往顯得幼稚,未必會在史册上留下燦爛的一筆。
  3.柳司馬
  提到柳宗元,永州人士至今還憤懣不平:柳宗元在柳州衹呆了四年,至今人們還稱他為“柳柳州”;而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多長時間?是整整十年,柳宗元一生中的五分之一還多,他成熟後的三分之一還多,但從來沒有人稱他為“柳永州”。永州人自己怎麽稱呼柳宗元呢?官方的、正式的場合似乎是柳子厚,如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永州知府柳拱辰在華嚴岩州學東側建立“柳子厚祠堂”並作有《柳子厚祠堂記》;非官方的場合,似乎稱之為柳先生、柳司馬,如南宋謫居永州的翰林學士汪藻作有《永州柳先生祠堂記》,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擴修重修柳司馬廟,並有《重修柳司馬先生廟記》碑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