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县尉没多久,黄庭坚被任命为北京(那时候的北京是现在的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在北方边境度过了漫长的七年。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
黄庭坚在边地的七年生活,使他接触到了淳朴的边地百姓,他目睹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他曾沉醉于遍地的黄花,也曾刻骨铭心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所有这些都使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中,都要自我珍惜,生命是上天绝无仅有的一次赠与。
感谢命运之神给予黄庭坚这样的生活态度,要不然真不知道在余下的岁月里,他会不会被随之而来的打击和煎熬所征服。
回到京都后,黄庭坚遇到了苏轼。
苏轼对黄庭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自古英雄相惜。真正的英雄会由衷地发出对另一位英雄的赞叹,而伪英雄和假英雄则在发出赞叹之余,拔出那柄叫做嫉妒的匕首狠狠刺向你。
幸好这样的事情没有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上演。
苏轼很赏识黄庭坚,认为他的诗"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
两个具有英雄情怀的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庭坚成了苏门四大学士之一,深得苏轼的器重和欣赏。这两个人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都主张从容和淡然的面对生活中不可预料的意外。
可是,一场苦难正等着他们去遭遇。一切都要从一场改革谈起。
那场改革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顶住强大的压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王安石确实是一个不朽的人物,他的变法也暂时的缓解了北宋中后期的颓势,但不可否认,王安石的急功冒进,使得改革派的队伍里鱼龙混杂,做出了不少伤害百姓,有违国体的事体。
一方面王安石为了国富民强而呕心沥血,另一方面投机分子希望能从剧烈的变革中获得暴利,后者玷污了前者的良苦用心,更破坏了改革者的声誉。
黄庭坚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
在他眼里,王安石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政治家。然而,很多人混入变法的队伍,为的是获得更大的权力,以便谋取更丰厚的利益。黄庭坚埋怨王安石用人不明,使原本一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改革变味了。
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黄庭坚过上了"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的生活。
贬谪,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情调,生命可能在贬谪的过程中破茧成蝶,完成最后的羽化。
贬谪又是一种跌落,从庙堂到江湖的跌落,从此再也不为家国计了,只剩下一身青影,仗剑天涯。江南江北是落魄江湖的飘影,老子平生是尝尽人生百味的老到和辛辣。
贬谪是一种生活味道,沧桑和悲凉是它的主旋律,黄庭坚在这样的乐曲中,既沉醉又痛苦,既彷徨也清醒,既失落也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希望在向他招手。
或许,这种贬谪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不会结束,因为这条曲线过于悠长,说不定哪一刻就会终止到某一点上,那一点是生活的终点,却不是生命的终点,只是结束了沧桑,却没有结束希望。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重温这句话就像在品一杯陈酒。酒是陈的香,路是走过来的令人回味悠长。生命是一场经历,经历的越多,生命就越厚重。如果不经历落拓江湖的辛酸和苦难,怎么会喊出"老子平生,江南江北"这样既豪壮又充满悲情的慨叹!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无因得。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家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生颊。泪珠不用罗巾沾。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诗人的泪水因何而流呢?只为那坎坷路上的风霜。
头发白了,却不能回归故里;新旧朋友也失去了消息;只有陪着自己黯然销魂的家人,犹自说着珍重的话语;离亭相别,不知他年何月再次重逢;潇潇细雨,打湿了脸颊,混着沧桑和离别的泪水,一起滚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