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 》 宋元学案 》
第068卷 卷六十八 北溪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黄宗羲 Huang Zongxi
北溪学案(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修定)
北溪学案表
陈淳 (子)
(季氏。)陈沂
(晦翁、林氏门 阳昭复 吕大圭丘葵吕椿
人。)
(延平、白水、籍(附师辛介甫。)
溪、屏山再传。)(吴平甫。)
(元城、龟山、谯王昭吕大圭(见上《杨氏门人》。)
氏、武夷、豫章
三传。)
(涑水、二程四 苏思恭
传。)
(祖尊己)
黄必昌
黄以翼
卓琮
梁集
王隽
郑思忱(见下《白石门人》。)
郑思永
王次传
江与权(并见《白石门人》。)
叶釆(别见《木钟学案》。)
邵甲
王震(并见《慈湖学案》。)
李
朱右
郑闻
谢升贤
(贯斋讲友。)
陈易
王遇(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杨仕训(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并北溪讲友。)
蔡和苏思恭
(复之学侣。) 黄必昌
黄以翼
卓琮
王隽(并见《北溪门人》。)
郑思忱
郑思永
王次传
江与权
北溪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沧洲诸子,以北溪陈文安公为晚出。其卫师门甚力,多所发明,然亦有操异同之见而失之过者。述《北溪学案》。(梓材案:是卷《学案》,谢山修补甚祥,其■具存。)
朱林门人(刘、李再传。)
文安陈北溪先生淳(附子。)
陈淳,字安卿,龙溪人。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而奇之,且曰:「此非圣贤事也。」因授以《近思录》。及文公守漳,请教。文公曰:「凡阅义理,必穷其原。」先生闻而为学益力,日求所未至。文公数语人以「南来,吾道喜得陈淳」。后十,rh 复往见文公,陈其所得,时文公已寝疾,语之曰:「如今所学,已见本原、,所阙者,下学之功尔。」自是所闻皆要切语,凡三月而文公卒。先生追思师训,痛自裁抑,日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条绪。郡守以下,皆礼重之,时造其庐而请焉。嘉定九年,待试中都,归遇严陵守郑之悌,率僚属延讲郡庠。先生叹陆学张王,学问无原,全用禅家宗旨,认形气之虚灵知觉为天理之妙,不由穷理格物,而欲径造上达之境,反托圣门以自标榜。乃发明吾道之体统,师友之渊源,用功之节目,读书之次序,为四章以示学者。明年,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薄,未上而卒,年六十五。所著有《论孟学庸口义》、《字义》、《详讲》、《礼》、《诗》、《女学》等书。门人陈沂等录其语,号《筠谷濑口金山所闻》。子又编次其文为五十卷。(修。)
北溪语录
太极只是理,理本圆,故太极之体浑沦。以理言,则自末而本,自本而末,一聚一散,无所不极其至,自万古之前,与万古之后,无端无始,此浑沦太极之全体也。自其冲漠无朕,与天地万物皆由是出,及天地万物既由是出,又复冲漠无朕,此浑沦无极之妙用也。圣人一心浑沦太极之全体而酬酢万变,无非太极流行之妙用。今学问工夫,须从万事万物中贯过,凑成一浑沦大本,又于浑沦大本中散为万事万物,使无稍窒碍,然后实体得浑沦至极者在我,而大用不差矣。
太极只是总天地万物之理而言,不可离天地万物之外而别为之论。又云:陈几叟「月落川处处皆圆」之譬,亦正如此。
道流行天地之闲,无所不在,无物不有。子思言「鸢飞」「鱼跃」「上下察」以证之。程子谓子思「吃紧为人,活泼泼地」者,正如颜子所谓「卓尔」,孟子所谓「跃如」之意,都是真见得这道理分明,故如此说。
若《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孔子此处,是就造化根源上论。
道理二字,亦须有分别。万古通行者,道也;万古不易者,理也。
孟子道性善,从何而来?孔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夫子所谓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源头处说,孟子所谓性善,则是就「成之者性」处说,是人生以后事。其实,由造化源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方能如是之善,则孟子之所谓善,实渊源于夫子所谓善者而来,而非有二本也。
仁只是天理生生之全体,无表里动静隐显精粗之闲。唯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乃可以当其名。若一处有病痛,一事有欠阙,一念有闲断,则私意行而生理息,即顽痹不仁矣。
自孔门后,无识仁者。汉人只以恩爱说仁。韩子因遂以博爱为仁。至程子而非之,而曰:「仁,性也;爱,情也。以爱为仁,是以情为性矣。」至哉,言乎!然自程子之言一出,门人又一向离爱言仁,而求之高远,不知爱虽不可以名仁,而仁亦不能离乎爱也。上蔡遂专以知觉言仁。夫仁者,固能知觉,而谓知觉为仁则不可。若能转一步观之,只知觉处纯是天理,便是仁也。龟山又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夫仁者,固与万物为一,然谓与万物为一为仁则不可。若能转一步观之,只于与万物一之前纯是天理流行,便是仁也。吕氏《克己铭》又欲克去有己,须与万物为一体方为仁。其视仁皆若旷荡在外,都无统摄,其实如何得与万物合一?洞然八荒,如何得皆在我闼之内?殊失孔门向来传授心法本旨。至文公始以「心之德、爱之理」六字形容之,而仁之说始亲切矣。
《礼》谓:「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只就此二句体认持敬底工夫,意最亲切。
恭是敬之见于外者,敬是恭之存于中者,然未有内无敬而外能恭者,亦未有外能恭而内无敬者,恭敬不是二物,如形影与忠信忠恕相关一般。(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别列《示学者文》。)
道理初无玄妙,只在日用人事闲,但循序用功,便是有见。所谓下学上达者,须下学工夫到,乃可从事上达,然不可以此而安于小成也。夫盈天地闲,千条万绪,是多少人事,圣人大成之地,千节万目,是多少工夫。唯当开拓心胸,大作基址,须万理明彻于胸中,将此心放在天地闲一例看,然后可以语孔、孟之乐。须明三代法度,通之于当今而无不宜,然后为全儒,而可以语王佐事业。须运用酬酢,如探诸囊中而不匮,然后为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原,而真为己物矣。至于以天理人欲分数,而验宾主进退之机,如好好色,恶恶臭,而为天理人欲强弱之证,必使之于是是非非,如辨黑白,如遇镆干将,不容有骑墙不决之疑,则虽艰难险阳之中,无不从容自适,然后为知之至而行之尽。此心之量极大,万理无所不包,万物无所不统。古人每言学必欲其博,孔子所以学不厌者,皆所以极尽乎此心无穷之量也。《论语》曰:「博学而笃志。」立志要定不要杂,要坚不要缓,如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若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皆以圣人自期,皆是能立志。孟子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以舜自期,亦是能立志。
命字有二义,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其实理不外于气。盖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个气。必有宰之者,曰理是也。然理非有离乎气,只是就气上指出个理不离乎气而为言耳。
《礼运》言:「人者,阴阳之交,鬼神之会。」说得亦亲切。此真圣贤之遗言,非汉儒所能言也。盖天地闲,无一物不是阴阳,则无一物不是鬼神。(以上黎洲原本。)
示学者文
求道过高者,宗师佛学,陵蔑经典,以为明心见性,不必读书,而荡学者于空无之境。立论过卑者,又崇奖汉、唐,比附三代,以为经世济物,不必修德,而陷学者于功利之域。(《师友渊源》。补。)
圣门用工节目,其大要不过曰致知力行而已。致者,推之而至其极之谓。致其知者,所以明万理于心而使之无所疑也。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谓。力其行者,所以复万善于己而使之无不备也。知不至,则真是真非无以辨,其行将何所适从!必有认人欲作天理而不自觉者矣。行不力,则虽精义入神,亦徒为空言,而盛德至善竟何有于我哉!然二者亦非截然判先后为二事也。故知之明,则行愈速,而行之力,则所知又益精矣。其所以为致知力行之地者,必以敬为主。敬者,主二无适之谓,圣贤所以贯动静、彻终始之功也。能敬,则中有涵养,而大本清明。由是而致知,则心与理相涵,而无顽冥之患矣!由是而力行,则身与事相安,而不复有扞格之病矣!(《用功节目》。)
北溪文集(补。)
仁者,固能好人,能恶人。然恐恶人之意常过宽,好人之意学过厚,恶人之意终较缓,好人之意终较速。
祖望谨案:此乃长者之言。然君子之恶恶,本以自警,则有如仇如探汤者。北溪但就待人一边言之耳。
忠恕难截然分成两段。发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
圣人安得有愤!只是诚恳笃切,如恐不及,便是愤。惟真能愤,然后真得乐。
神发于阳,魄根于阴。心也者,丽阴阳而乘其气,无闲于动静,即神之所会,而为魄之主也。昼则阴伏藏而阳用事,阳主动,故神运魄随而为寤。夜则阳伏藏而阴用事,阴主静,故魄定神蛰而为寐。神之运,故虚灵知觉之体灼然呈露,如一阳复后,万物之有春意焉,而此心之于寤也,为有主。神之蛰,故虚灵知觉之体沈然潜隐,悄无踪迹,如纯坤之月,万物之生性,不可窥其眹焉,而此心之于寐也,为无主。然其中实未尝泯,而有不可测者存。呼之则应,警之则觉,是亦未尝无主也。故自其大分言之,寤阳而寐阴,心之所以为动静也。细而言之,寤之有思者,又动中之动,而为阳之阳也。无思者,又动中之静,而为阳之阴也。寐之有梦者,又静中之动,而为阴之阳也。无梦者,又静中之静,而为阴之阴也。又错而言之,思有善与恶者,又动中动之阳明阴浊也。无思而善应与妄应者,又动中静之阳明阴浊也。梦之有正与邪者,又静中动之阳明阴浊也。无梦而易觉与难觉者,又静中静之阳明阴浊也。圣人与众人动静则同,而所以为阳明阴浊则异。人之学力,可以验矣。
圣人知匡人之决不能害己,所以信天理之必然也,而又必有戒畏之心,所以尽天理之当然也。
「逝者如斯」,杨氏有不逝之说,亦犹《中庸》说「死而不亡」之意,皆是堕异端处。
周公请命,成王出郊,耿恭拜井庾,黔娄祈北辰,与王祥、姜诗等事,只为天地闲同此一理,同此一气,理所以统乎气,而人心又为之主,随其所属小大,但精诚所注,理强而气充,自然有相感通,有若血脉之相关者。然人或有不能必其然者。盖无不应者,理之常也。或不能必然者,非其常也。故君子惟自尽其所当为,而不可觊其所难必。
人有淡然不逐物欲者,而亦不进于天理,盖其质美而未学,所云者,止其粗,而未及精,止其显,而未及隐,其不复天理处,便是人欲之根尚在,潜伏为病,未能去之净尽,而犹有阴拒天理于冥冥之闲,正如疟疾,寒热既退,而精神不爽,病犹在隐而未全退,盖形气尚为主,天理尚为客也。
「一日克己复礼」,当是时,颜子分上克己业过大半,所以夫子有一日之说。未为径快疏略,而在颜子刚勇手段,一日亦真足承当。若在学者,工夫未曾一二,而辄欲试一日之说,安能顿然彻底净尽。
曾点只是窥见圣人大意如此而已,固未能周晰乎体用之全,如颜子卓尔之地。而其所以实践处,又无颜子缜密之功,故不免乎狂士。盖有上达之资,而无下学之功。若以漆雕开比之,则开之意正欲实致其下学之功,而进乎上达者。在学者于点之趣味,固不可不涵泳于中。然所以致其力者,不可躐高以忽下,而当由下以达高,循开之所存,体之所事。开之志既笃,之功既竭,则点之所造,又不足言。
子路行处笃于点,平时胸怀磊落,不为势利拘,几有洒然底意,如与狐貉立,与朋友共,无憾,其地位高矣!但其见处不及点,由此理而不知。
暴来者待之以逊,毁来者待之以靖,诈来者待之以诚,慢来者待之以恭。(以上《问目》。)
魂者,阳之灵,气之发也。其分主动,所以行乎此身之中,随所贯而无不生。魄者,阴之精,体之凝也。其分主静,所以实乎此身之中,随所注而无不定。参观互考,魂中有魄,魄中有魂,无所不存。凡日用之所奋厉振作,通畅和乐,施为经画,思虑明觉者,魂之属也。整齐严肃,安恬退止,持循执守,决断记志者,魄之属也。魂充魄聚,则心力强。心之神明精爽,则魂魄有统。人生始于气感,则得魂为先。既而体凝焉,则魄次之,又既生而神发焉,则魂主之。发而纯一湛静,则魄主之。男则魂统魄,女则魄统魂。禀重厚者魄胜魂,赋轻清者魂胜魄。(《魂魄说》。)
死生无二理。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生万物,此所以生之始也。得是至精之气而生,气尽则死。得是至真之理,而其存也顺,则其死也安。始终生死,如此而已。自未生之前,是理、气为天地闲公共之物,非我所得与。既凝而生之后,始为我所主,而有万化之妙。及气尽而死,则理亦随之。一付之人化,又非我所能专有而常存不灭于冥漠之闲也。今佛者曰:「未生之前,所谓我者固已具。既死之后,所谓我者未尝亡。所以轮生生于千万亿劫而无有穷已。」则是形溃而反于原,既屈者可复申,与造化消息阖辟之理殊不相合。且天堂地狱,明证昭昭,是天地闲别有一种不虚不实之田地,可以载其境,别有一种不虚不实之砖瓦材木,可以结其居,与万物有无虚实之性又不相符。福可以祷而得,罪可以赂而免,所以主宰乎幽阴者,犹为私意之甚。观此,虽愚者可以不惑矣。
人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其由形气而发者,以形气为主,而谓之人心。由理义而发者,以理义为主,而谓之道心。饥思食,渴思饮,冬思裘,夏思葛,此皆人心也。视思明,听思聪,言思忠,动思义,道心之谓也。二者固有脉络,粲然于方寸之闲而不相乱。自告子以生言性,则已指气为理,而不复有别。今佛者以作用是性,以蠢动之类,皆有佛性,运水搬柴,无非妙用,专指人心之虚灵知觉而作弄之。明此为明心,见此为见性,悟此为悟道,其甘苦食淡,停思绝想,严防痛抑,坚持力制,或有见于心,如秋月碧潭之洁者,遂以为造到。而儒者见之,自顾有秽净之殊,反为歆慕,舍己学以从之,不知圣门自有「克己为仁」莹净之境。所为江、汉之濯,秋阳之暴,及光风霁月者,乃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而彼之所谓月潭清洁者,特不过万理俱空,而百念不生耳,相似而实不同也。心之所具者惟理,彼以理为障碍,而悉欲空之,则所存者,特形气之知觉,此是第一节错处。至于无君臣父子等大伦,乃其粗悖谬极显处。心本活物,如何使之绝念不生!必欲绝之,死而后可。程子以为,佛家有一个觉之理,自谓「敬以直内」,而无义以方外,则直内者亦非,正谓此也。(以上《似道之辨》。)
八条目中,格物之义最博,而诚意所关系为最要。(《杂着》。)
流俗举子,且得开示以邪正大分而明白其入德之门,然后徐徐进以圣贤精密之功。《西铭》等文字,非可骤与之语而强聒之也。(《答李公晦》。)
学者先须坚立此志,尝以颜子有为若是者在念而自提撕,以孟子未免乡人为忧而自淬厉,不埋没,不退转,然后循循用功以副之。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着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先致知然后行,只是一套底事,行之不力,非行之罪,皆知之者不真。须见善真如好好色,见恶真如恶恶臭,然后为知之至,而行之力,即便在其中矣。
知行不是两截事,譬如行路,目视足履,岂能废一。若瞽者不用目视,而专靠足履,寸步决不能行,跛者不用足履,而专靠目视,亦决无可至之处。
道理须要看得端的,不可略见大意。是是非非,须如好色恶臭,确然不可移易,方透得《大学》「诚意」关,方到得《孟子》「居安」地位,方有牢固得力处,方可保成个人,免禽兽之归。若只依希半闲半界,茫然不定,平居未接物时,犹未见做病,忽临大利害境界,有大可羡可嗜可骇可慑,便不觉为之溃乱变动,忽堕于非人类之域,而不自知,岂不可畏!
吾子所学,只欲博物洽闻,不欲为志道据德工夫,殊不入颜、曾路来。古人谓「切问而近思」,又曰「审问之,慎思之」,今吾子不切不审而杂乎其问,不近不慎而泛乎其思,长编大帙都不滚来,是乃博问而远思,殊非朴实头地。
读圣贤书,不必过用心求玄求妙于杳冥昏默之表,特于人事日用间,以其言一一切身体之。一一见得确然,不可移易,为吾身中事,则虽艰难险阻之中,无不从容洒落,百炼不为之磨,九死不为之悔,其中固自有所谓玄妙者,只心知独悟,而非他人所能与。
《太极》卷子,各随段订正。但此等未到处,不必苦苦劳心过求,当反之吾身日用人事之切处。一动一静,盖莫非太极流行之实,非下学工夫,从千条万绪中串过来,终非实见,亦安得存养而实有之,特恐复堕于庄、列之途而不自知。
制度名数,无非理义所寓,轻重疏密之闲,可见古人纤悉处。厌而置之,不几堕释、老空无之病乎!
所谓别寻一个光辉底物,为收藏之说,此正文公摘出异端心腹隐疾,以警学者,世儒多不免此。凡其穷高极远,求玄语妙者,皆坐此病。吾儒所谓高远,实不外于人事卑近,非穷诸天地万物之表;所谓玄妙,实不离乎日用常行,非求诸空无不可涯矣之中。故精义妙道,须从千条万绪中串过来;盛德至善,须从百穷九死中磨出来。《六经》、《语》、《孟》何尝有一悬虚之说!(以上《答陈伯澡》。)
《近思录》第一卷,皆阴阳性命之蕴,最为难看,未可入头便穿凿去,且放缓亦无妨。第二卷至第五,皆切身用功处,最宜熟究。第十三卷,辨异端之说,十四明圣传之统,参考详玩,俟有得焉,然后可以次第释矣。《通书》简奥,未可骤读。史学亦且放缓,俟胸中权衡一定,方可及之,乃能真有以断千古是非之情,而资异时盛大之用。(《答林司户》。)
文公表出《近思录》及四子,以为初学入道之门,使人识圣门蹊径,于此融会贯通,以作权度,去读天下群书,究人生万事,非谓天下道理皆丛萃该备于此,可以向此取足,便安然兀坐,持循把守,以为圣贤事业尽在此,无复他求,便可运用施为,无往而不通,是大不然也。程子曰:「须大其心使开阔,如只孤孤单单窄窄狭狭去看道理,左动右碍,前触后窒,更无长进之望矣。」(《答苏德甫》。)
祖望谨案:此段甚佳。然愚谓四子之书,道理自无不该备,特博观事变,诚有不可以此自画者。前此大儒如尹和靖,持守甚固,却是不教人读书,得此说可以救其流弊。
圣门工夫,自有次序,非如释氏妄以一超直入之说,欺愚惑众。须从下学,方可上达,格物致知,然后动容周旋无阻。陆学厌繁就简,忽下趋高,阴窃释氏之旨,阳托圣人之传,最是大病。(与姚安道。)
承喻及「临利害得丧,辄觉气慑心动,为身大患」,自非切己用功,何以及此。然去病当从根,则无遗种。大凡临利害得丧,见其理不破,则于中不能无所疑;所养之气,馁而不充,则于中不能无所惧。疑与惧交战,心乌乎而不动!欲见事理之破者,在乎致知格物之功;欲养气之充者,在乎集义之功。虽临大变,当大任,应之无不从容矣。(与《郑行之》。)
此一种门户,全用禅家宗旨祖述,那作用是性一说,将孟子所辟告子「生之谓性」底意重唤起来,指气为理,指人心为道心,谓此物光辉灿烂,至灵至圣,天生完具,弥满世界,千万亿劫,不死不灭,凡性命道德、仁义礼智,都是此一物而异名,凡平时所以拳拳向内矜持者,不把作日用人事所当然,只是要保护那光辉灿烂,不死不灭底物事,是乃私意利心之尤,其状甚有似于存养,而实非圣门为己之学也。所主在此,故将下学工夫尽扫,合下直向圣人生知、安行地位上立,接引后进,亦直向圣人生知、安行地位上行。其徒一二老辈,闲有践履好处者,此非由学力师训之故,乃出于生质之笃厚而然,亦只是与道暗合,案之实不相符。(以上《答郑节夫》。)
祖望谨案:此数语太过。
静坐之说,异端与吾儒极相似而绝不同。道、佛二家亦小不同:道家以人之睡卧则精神莽董,行动则劳形摇精,故终日夜打坐,只是欲醒,定其精神魂魄,游心于冲漠,以通仙灵,为长生计;佛家以睡卧则心灵颠倒,行动则心灵走失,故终日夜打坐,只是欲空百念,绝万想,以常存其千万亿劫不死不灭底心灵知识,使不至于迷错个轮超生之路。此其所主,皆欲利之私,且违阴阳之经,咈人理之常,非所谓大中至正之道。若圣贤之所谓静坐者,盖持敬之道,所以敛容体,息思虑,收放心,涵养本原,而为酬酢之地,不欲终日役役,与事物相追逐。前辈所以喜人静坐为善学,然亦未尝终日偏靠于此。无事则静坐,有事则应接,故明道亦终日端坐如泥塑人,及接人则浑是一团和气。若江西之学,不读书,不穷理,只终日默坐澄心,正用佛家之说。在初学者,理未明,识未精,终日兀坐,是乃槁木死灰,其将何用!
心不能无思,所思出于正,乃天理之形。思其所不当思,则为坐驰。今欲终日默坐无所思,便自忽然有觉悟,宁有是理!(以上《答西蜀史杜诸友》。)
所喻病痛,有喜善嫉恶之心太胜,而包荒之量未洪,勇往直前之力有余,而详缓之意不足,却是气禀之偏,惟至于理义穷格昭明,气质磨纯粹,自无不各中其节矣。如一以包荒为量,而其理不明,则混而无别,有妨乎智;一以详缓为意,而其理不明,则懦而无主,有害乎义,又不可以一定拘也。(《答陈遂父》。)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北溪文集》六十条,今别列《示学者文》一条,又一条为张应霆、李立传于后,一条附录《郑闻传》后,又移入《晦翁学案》五条,移入《东莱学案》一条,移入《象山学案》五条,移入《木钟学案》一条,移入《沧洲诸儒》二条,移入《岳麓诸儒》二条,移入《慈湖学案》四条,移入《槐堂诸儒》三条,又一条分为喻可中、顾平甫立传。又案:谢山《序录》言先生卫师门甚力,亦有操异同之见而失之过者,自可合诸条而互见之也。)
◆北溪讲友
陈复之先生易
陈易,字复之,永春人。从朱文公学。文公尝称先生及北溪为学颇得蹊径次第。同郡蔡白石累贻书请质。
郎中王东湖先生遇
料院杨先生仕训(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复之学侣
堂长蔡白石先生和
蔡和,字廷杰,晋江人。心慕朱文公,以亲老不能,勉陈易往受业,而以书请质之。居白石村,丧祭酌古今礼,乡闾化之。真德秀守郡,李方子为僚,议创书院于东湖,延先生为堂长,会易镇不果。号蔡白石。
◆北溪门人(刘、李三传。)
陈沂,字伯澡,一字贯斋,仙游人,光祖之子,北溪陈氏弟子也。北溪称其天姿粹淡,用功恳切,盖高弟云。(云濠案:《北溪集》与先生书三卷、《答问》二十篇。)官至新州推官。所著有《读易记》。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底■别为先生一传云:「笃志紫阳之学,以父命从北溪游,而又参当世名儒硕士。尝名其书室曰贯斋。北溪为之记。」又云:「着《大学论语说》、《读易记》等书。」《仙游县志言》先生参刘爚、廖德明、李方子、杨至诸先生之门,而北溪其所终身卒业者。凡一时及门之士,皆推为嫡嗣云。)
杨先生昭复
杨昭复,(云濠案:先生姓一作王,一作黄,疑莫能定。)闽人。师北溪,得朱子之传。其门人曰吕大圭。(补。)
王潜轩先生昭
王昭,号潜轩,北溪弟子。为乡先生,吕圭叔少嗜学,师事焉。(参《通志堂经解序》。)
(梓材谨案:先生与杨先生昭复并师北溪,其以杨昭复为王昭复,盖因同名昭,且同为吕氏师,而误为一人也。)
教授苏省斋先生思恭(祖尊己。)
苏思恭,字钦甫,(云濠案:谢山札记云:「字德甫。」)晋江人。祖尊己,以学行着。先生嘉定中登第。从陈北溪、蔡白石游,笃意朱氏之学,践履坚确,时然后言。除兴化军教授,以理义之实,革词藻之华,士风翕然为变。陈宓诸贤推重之。调韶州教授。有《省斋文■》、《曲江志》。
州判黄先生必昌
黄必昌,字景文,(云濠案:景文一作京父。)晋江人。从北溪学,又切磋于陈宓、潘柄二贤。有《大学中庸讲■》。嘉定中登第,判循州。(补。)
黄先生以翼
黄以翼,字宗台,泉州人,北溪陈氏弟子也。兼师蔡白石。析理精诣。暮年,学益博。所著有《易说》、《礼说》。(补。)
卓先生琮
卓琮,字廷瑞,永春人。嗜学坚苦,能畅北溪所授之旨。
梁先生集
梁集,字伯翔。
(梓材谨案:陈复斋志北溪墓云:「北溪卒四年,其门人苏思恭、梁集、陈沂以书抵莆阳谒志。」是先生为北溪门人之证。又案:《北溪集》有《答梁伯翔》三书。)
王先生隽
王隽,北溪学生。北溪卒,为文奠之。(参《北溪文集附录》。)
鼓院郑先生思忱
郑先生思永
王先生次传
江先生与权(并见《白石门人》。)
秘监叶平岩先生釆(别见《木钟学案》。)
邵顾斋先生甲
王先生震(并见《慈湖学案》。)
李先生
张应霆、李,严州人。并学于北溪。北溪《与郑行之书》云:「此闲学者,皆江西之流。惟得张应霆一人,志趣未杂,一心乐听讲论,为可望。近又得李,有志舍旧从新,为可嘉。」(补。)
(梓材谨案:《北溪文集》与《郑寺丞书》作李龠,而《与郑行之书》作李发,「发」与「」字相似,盖传写之■,作「」者是也。
朱先生右
朱右,字仁仲,严州人也。(补。)(云濠谨案:谢山《学案札记》有是条:「北溪为朱仁仲字说有云:嘉定丁丑秋,过严陵,为郑使留在学讲说。学徒朱君右者,甚拳拳于听受,深有所警发,每自恨亲炙之为晚」云。)
郑先生闻
郑闻,字行之。(补。)
(云濠谨案:《北溪文集》数与郑行之书,先生名闻,字行之,盖取「闻斯行之」之义。谢山《学案札记》有:「郑行,字闻之。」名字倒置,特为正之。)
附录
北溪《与严守郑寺丞书》曰:「象山一种学问,不止是窃禅家,乃全用禅家意旨。但以孔、孟历代宗崇已极,不可贬剥,遂托其言以文。盖其学虽或做入细工夫,与儒家内省处相近,而亦大段疏阔简率,只是山林一苦行僧道辈气象。所谓圣门切己存养省察精微严密之旨,彼乌足以知之!而况含糊不明理之蔽,必至于错认人欲作天理而不自知。幸获凭借德音,为之剖晰,于此闲得四人,若张应霆、朱右、李、郑闻者,笃志为道义之归。郑、张已识路脉不差,有可成之望,因以种圣学于一方,非细事也。」(补。)(梓材谨案:北溪是书上文云:「经过寿昌航头,郑生闻者,已伺候于道左。叩其所学来历,平日惟在婺吕氏家塾从王深源为学,却好观周、程、朱、吕之书。」又云:「及得其书,大有警省。年方二十六,趣向甚正」云云。又北溪与先生书云:「书词主象山其根原差错矣。子平日在吕氏家塾相讲磨,东莱盖友朱、张,师周、程而宗孔、孟者也,其子弟决不背其先学,为异端之趣,不知子何从而得之?」是先生学出东莱而又为象山之学者也。)
◆贯斋讲友
县令谢恕斋先生升贤
谢升贤,字景芳,号恕斋,仙游人。与陈沂为友。端平中登第,官至循州兴宁令。漕使方大琮、提刑杨大异皆荐先生宜充师儒之选。有《太极图》、《西铭》、《中庸》、《大学解》,刻于濂泉书院。
王先生隽(并见《北溪门人》。)?? 鼓院郑先生思忱
郑思忱,字景千,安溪人。尝从蔡白石游。(云濠案:《闽书》:「先生授《尚书》于西溪李季,辨解析精诣,生从常百数。」)嘉定中登第,为新兴令,除遗利钱三百万。知崇安县,复均惠仓,以私箩面钱市籴实之。左迁浦城丞,真文忠公与语,知其贤,言于太守,复得仕知南恩州,辟浙东帅府参议官。雷变,上封事,言「士溺苞苴,习久难化,民坐困且盗,宜去暴恤贫,节用蓄力。」除监登闻院。(参《姓谱》。)
郑先生思永
郑思永,字景修,安溪人。好学笃行,蔡白石爱其朴粹,妻以女,俾从学终身。着《易说》。
王先生次传
江先生与权(合传。)
王次传、江与权与郑思忱、郑思永、苏思恭、卓琮、王隽、黄以翼、黄必昌皆
◆白石门人。(补。)
(云濠谨案:《泉州府志》于《蔡白石传》云:「一时如郑思忱、思永、苏思恭、王次传、卓琮、王隽、黄以翼、江与权、黄必昌皆从北溪学。」是诸先生并兼从陈、蔡者也。)
◆杨氏门人(刘、李四传。)
知州吕朴乡先生大圭
吕大圭,字圭叔,南安人,(云濠案:一本作「同安人,居朴乡,因以为号」。)杨昭复弟子也。昭复之学,得之北溪陈氏,以接朱子,世号温陵截派。登进士,累官吏部员外郎、国子编修、宝录检讨。官知漳州军节制左翼屯戍军马,未行,蒲寿庚率知州田子真降元,捕先生,至令署降表,先生不可,变服逃入海,寿庚追杀之。所传《易经集解》、《春秋或问》、《学易管见》。其说《易》,取阴阳对卦并论,如《干》、《坤》作一论,《夬》、《剥》作一论之类。
◆王氏门人
知州吕朴乡先生大圭(见上《杨氏门人》。)
◆吕氏门人(刘、李五传。)
隐君丘钓矶先生葵(附师辛介甫、吴平甫。)
丘葵,字吉甫,同安人。有志朱子之学,初从辛介甫,继从信州吴平甫受《春秋》,而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宋没,不应科举,杜门励学。居海屿中,因自号钓矶翁。所著有《易解义》、《书解义》、《诗口义》、《春秋通义》、《周礼补亡》、《四书日讲》。(补。)
周礼补亡自序
《周礼》一书,周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书也。后世之君臣,每病于难行也,何居?叶水心谓《周礼》晚出,而刘歆遽行之,大坏矣,苏绰又坏矣,王安石又坏矣。千四百年更三大坏,此后君臣病于难行。然则其终不可行乎?善乎真西山之言曰:「有周公之心,然后能行《周礼》。无周公之心而行之,则悖矣。」周公之心,何心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以是为书,故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也。歆也,绰也、安石也,无周公之心,而欲行之,适所以坏之也。郑、贾诸儒,析名物,辨制度,不为无功,而圣人微旨,终莫之。惟洛之程氏,关中之张氏,新安之朱氏,其所论说,不过数条,独得圣经精微之蕴。盖程、张、朱氏之学,周公之学也,故能得周公之心,而是书实赖以明矣。今制以《六经》取士,乃置《周官》于不用,使天下之士习《周礼》者,皆弃而习他经,毋乃以《冬官》之缺为不全书邪?夫《冬官》未尝缺也,杂出于五官之属,汉儒考古不深,遂以《考工记》补之。至宋淳熙闲,临川俞廷椿始着《复古编》,新安朱氏一见,以为《冬官》不亡,考索甚当,郑、贾以来,皆当敛衽退三舍也。嘉熙闲,东嘉王次点又作《周官补遗》,由是《周礼》之六官始得为全书矣。葵承二先生讨论之后,加之参订,的知《冬官》错见于五官中,实未尝亡,而太平大典浑然无失。欲刊梓木,以广其传,是亦吾夫子存羊爱礼之意。万一此经得入取士之科,而周公之心得暴白于天下后世,则是区区之愿也。
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而《周官》至于三百六十。今观成王时,周公以公兼太宰,召公以公兼宗伯,苏忿生以公兼司寇。成王将崩,有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则是六卿中召公、毕公、毛公亦上兼三公矣。由是推之,先王之制,其职虽不废,其官未必一一皆有。举其大略,如掌葛征絺绤,掌染草征染草,掌茶征茶,掌炭征炭,角入征齿角,羽人征毛羽,每官掌一事,无是事,未必有是官也。军司马,行司马、戎朴、戎右,有军旅则用之。甸祝、田仆有田猎则用之。有丧纪则用夏釆、丧祝。有盟会则用诅祝。建邦国则用土方氏。来远方之民则用怀方氏。先王岂能以禄食养无用之官,待有事然后用哉!亦临事兼摄耳。故《周官》虽曰三百六十者,亦举大数而言,不必皆六十也。今《天官》六十有三,《地官》七十有九,《春官》七十,《夏官》六十有九,《秋官》六十有六,《冬官》全无,汉儒以《考工记》补《冬官》。今据每官其属六十,而《天官》羡三,《地官》羡十九,《春官》羡十,《夏官》羡九,《秋官》羡六,计其所羡者四十七官,此岂非司空之属官杂在五官乎?秦火后,不无缺残,《冬官》岂得全无:五官岂得有羡?夫自伯、禹作司空平水土以来,至周官之书,皆曰司空掌邦土,岂得以任土地之职归之司徒?职方氏、形方氏、山师、川师、邍师之属,岂得归之司马?大、小行人之职,岂得归之《春官》:似此之类颇多,俞廷椿、王次点皆以为《冬官》未尝亡,错见于五官中,余细考之,果未尝亡也。真西山、赵庸斋皆以为次点之订义,有先儒之所未发,谓《冬官》未尝亡,诸儒不能辩,自汉以来,强以《考工记》补之,未有言其非者。予今以五官之属,其本文列于前,以俞、王二先生所删补者参订,定为六官之属,书于后,则《周官》三百六十粲然在目,而《冬官》未尝亡,信然矣。(并黄氏补本录入。)
◆丘氏门人(刘、李六传。)
吕先生椿
吕椿,字之寿,晋江人。从丘吉甫学。着《尚书直解》、《春秋精义》。(从黄氏补本录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000卷 卷首 宋元儒学案序录 | 第001卷 卷一 安定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 第002卷 卷二 泰山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 第003卷 卷三 高平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4卷 卷四 庐陵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5卷 卷五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6卷 卷六 士刘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 第007卷 卷七 涑水学案(上) | 第008卷 卷八 涑水学案(下) | 第009卷 卷九 百源学案(上) | 第010卷 卷十 百源学案(下) | 第011卷 卷十一 濂溪学案(上) | 第012卷 卷十二 濂溪学案(下) | 第013卷 卷十三 明道学案(上) | 第014卷 卷十四 明道学案(下) | 第015卷 卷十五 伊川学案(上) | 第016卷 卷十六 伊川学案(下) | 第017卷 卷十七 横渠学案(上) | 第018卷 卷十八 横渠学案(下) | 第019卷 卷十九 范吕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0卷 卷二十 元城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1卷 卷二十一 华阳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2卷卷二十二 景迂学案(全氏补本) | 第023卷 卷二十三 荥阳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