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手種桃李:晚晴臺榭增明媚(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東坡元祐年間“傢有數妾”,除了榴花之外,還有一個名為“碧桃”,這種推測源自他的一首絶句: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傢。
  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過都昌》,《蘇軾詩集》捲四十八
  清人王文誥在《蘇詩總案》裏說:衡山人王泉之做過都昌縣令,在他所見到的《都昌縣志》裏,記載着東坡被貶嶺南時路過都昌,曾將一個名叫“碧桃”的侍妾留在這裏,並題留這首小詩。
  東坡在《朝雲詩》的引子裏說:
  余家有數妾,四、五年(間),相繼辭去,獨朝雲者隨餘南遷。
  所謂“辭去”,可以是侍妾自己請辭,也可由主人决定將她遣返、辭退,“華屋”無存,“金籠”不再,理應放那些“乳燕”分飛。
  按此方式推測,東坡還有一個侍妾,應叫“紅杏”,因為他早年寫的《自普照遊二庵》詩說:“不如西湖飲美酒,紅杏碧桃香覆髻。”從自己詩作中選取最值得留戀的字詞為侍妾命名,這是文人雅士的習俗之一。
  也許讀者會以為,這種推論近乎猜測,不足為訓。可巧合就在於,蘇軾曾有一首《如夢令》,題曰《春思》:意境與前面所見的兩首“榴花詞”十分相近,偏偏是寫他曾種植(添置)“桃”和“李”: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緑陰青子。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無限緑陰青子”,與前面的“緑陰青子莫相催”、“又恐被秋風驚緑”可謂相映成趣。東坡還有一首《虞美人》,更是直言“桃李初紅破”:
  深深庭院清明過,
  桃李初紅破。
  柳絲搭在玉欄幹,
  簾外瀟瀟微雨、做輕寒。
  晚晴臺榭增明媚,
  已拚花前醉。
  更闌人靜月侵廊,
  獨自行來行去、好思量。
  “晚晴臺榭增明媚”,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年近花甲之名士,在“華屋”周圍添加幾道亮麗。好一個“更闌人靜月侵廊,獨自行來行去、好思量”,與《榴花詞》中“花前對酒不忍觸”、《南歌子》中“留取紅巾千點照池臺”同一意趣。喜愛東坡的人,生怕這種有涉“恣褻”的詞會玷污心目中的偶像,於是千方百計說這是別人寫的,實乃不敢正視東坡的多面之姿。蘇軾就是這樣的人,心中有何情思,舉止幾多彳亍,一概行諸筆端,衹是文辭狡獪,性情稍有阻隔,即為此翁所愚。
  再舉一闋《木蘭花令》(又作《玉樓春》),為東坡元祐七年赴揚州太守任時,寫於泗州臨淮郡:
  高平四面開雄壘,三月風光初覺媚。
  園中桃李使君傢,城上亭臺遊客醉。
  歌翻楊柳金尊沸,飲散憑闌無限意。
  雲深不見玉關遙,草細山重殘照裏。
  “園中桃李使君傢”,所謂使君,正指東坡本人。宋時泗州屬於淮南東路,揚州又是兩淮首府,身為揚州太守的蘇軾,在自己的轄境內,不會將從漢代就開始調笑羅敷之類美女的“使君”雅號謙送他人。“雲深不見玉關遙”,暗示“老雲”(東坡晚年稱朝雲語)沒有隨他們離船暫遊,“草細山重殘照裏”的“草”,極有可能是另一個侍妾的名字,諸如瑤草、春草(白居易的侍妾)之類。
  更有一首《浣溪沙》,題為《春情》,東坡在裏面,再次同時說到“桃、李”和“雲、草”:
  桃李溪邊駐畫輪,
  鷓鴣聲裏倒清尊。
  夕陽雖好近黃昏。
  香在衣裳妝在臂,
  水連芳草月連雲。
  幾人歸去不銷魂?
  有人說這首詞是作者六十二歲作於惠州貶所,實為臆斷。“畫輪”便是官人的豪華彩車,“鷓鴣聲裏”又是嬌啼“哥哥行不得也”,“夕陽雖好近黃昏”,說明雖然歲月垂垂老矣,仍在夕陽尚“好”之時,這種情境,正是東坡元祐年間(五十一至五十八歲)心態的寫照。最妙的還是“水連芳草月連雲”這句,其中的“雲”字乃暗指朝雲,後者在惠州時,每當唱到《蝶戀花》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都要潸然落淚,其中的原因除了替蘇軾感傷天涯淪落之悲,恐怕與她們姐妹天各一方、生死難卜也不無關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