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69節:論語心得(69)      劉廣宇 Liu Anyu

  小人無纔,也稱不上小人。歷史上,一些大姦大惡的權臣姦宦,大都有着一些過人的小才情,如姦臣蔡京的書法天下知名,明朝巨姦嚴蒿的詞寫得非常好,這恰恰證明了知識與能力不是有德之士的專利,知識與能力掌握在小人之手,就會禍亂國傢,生民塗炭;知識與能力掌握在有德之士手中,就能夠保國安民,解救天下蒼生。所以有德之士更應該加強自己在知識方面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避免讓知識與能力落入小人之手所帶來的禍患,這纔是子夏所要提醒我們的關鍵所在。
  學會知人善任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這句話,介紹了一種怎樣考察和鑒別人的具體方法。人是社會關係的集合體,具有多方面的特徵,有時這些特徵之間甚至是相互矛盾衝突的,因此,想看透、瞭解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衹有通過像孔子說的這種方式,才能由外而內、正確全面地去認識一個人的真面目。
  當然,這種認識,並不衹是就看別人的缺點,也應該據此發現一個人的閃光之處。否則,就難免會走嚮偏頗,那樣,也就談不上知人了。
  諸葛亮是中國民間傢喻戶曉的人物,他給我們最深的印象是“料事如神”。曾經有一次,有個遠方的客人來拜訪劉備,彼此談論得非常愉快,這時候諸葛亮恰好走了進來,客人立即起身去厠所。劉備對諸葛亮誇奬客人,諸葛亮卻說:“我觀察客人的臉色驟變而神情恐懼,視綫低垂且左顧右盼,外表顯露姦詐,內心隱藏邪惡,一定是曹操派來的刺客。”
  劉備聽了不信,就派人去查看客人,那客人卻已經翻墻逃走了,至此,劉備纔相信諸葛亮的判斷。
  在這裏,諸葛亮以他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避免了蜀國的一次危機,這種觀察與判斷的智慧正是孔子所要告訴我們的一個基本方法:
  評判一個人,衹要註意三點就夠了:看他想達到什麽目的,看他思想的動機與來由,看他所信奉的人生準則是什麽。如果把這三個問題分析明白了的話,哪還有什麽能夠逃避了你的觀察的呢?
  博弈論認為,人在社會中的活動是一個無限猜度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根據他人的選擇做出自己的决策,而其他人也同樣,相互之間都是把對方對自己的猜度因素考慮在內,並依據猜度的結果做出决策的選擇。誰能夠在這個猜度遊戲中占到上風,就可以掌握主動,反之,就會受製於人。
  戰國時代的寒士范雎,因為才能出衆,受到魏大夫須賈的誣陷,被打得折肋掉齒,險些喪命,他在秦國人王稽的幫助下尋機逃脫,並藏在王稽的車裏悄悄逃離了魏國。車到湖關,看見大隊車騎從西邊來,原來是秦相穰侯東巡縣邑。”范雎說:“我聽說穰侯在秦國專權,最討厭人接納他國諸侯的賓客,被他發現恐怕會羞辱我,我就躲在車裏吧。”
  一會兒穰侯來了,見了王稽,就下車來打招呼,並詢問王稽:“關東有什麽大事發生嗎?”王稽說:“沒有。”
  穰侯又說:“你去見魏君,沒有帶魏國的賓客一起來嗎?其實這些四處遊說的賓客一點用也沒有,衹會擾亂別人的國傢而已。“
  王稽說:“我不敢這麽做。”
  穰侯走後,范雎出來說:“穰侯是個聰明人,他想事情想得較慢,剛纔懷疑車裏有人,卻忘了搜查,一定會後悔。”
  於是范雎下車走路,走了數裏之後,穰侯果然派騎兵回來搜查,見沒有賓客纔罷休,范雎這纔和王稽進入鹹陽城。
  在這裏,穰侯與范雎兩人就像是兩個對弈中的棋手,穰侯每走出一步,都在范雎的掌握之中,所以纔會處處失去先機。在軍事鬥爭中,凡是能夠料敵於先的人,莫不是能夠在隨後的事態發展占到上風,如衛國的南文子,就是具有這樣不凡才能的一個人。
  春秋年間,晉國的智伯想要攻打衛國,於是就假意麻痹衛國君臣,派人送給衛國的國君野馬400匹,璧玉一塊,衛君得到禮物,喜形於色,群臣也紛紛趕來祝賀。衹有衛君的傢臣南文子臉上沒有高興的神情,反而是憂愁不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論語心得(1)第2節:論語心得(2)第3節:論語心得(3)第4節:論語心得(4)
第5節:論語心得(5)第6節:論語心得(6)第7節:論語心得(7)第8節:論語心得(8)
第9節:論語心得(9)第10節:論語心得(10)第11節:論語心得(11)第12節:論語心得(12)
第13節:論語心得(13)第14節:論語心得(14)第15節:論語心得(15)第16節:論語心得(16)
第17節:論語心得(17)第18節:論語心得(18)第19節:論語心得(19)第20節:論語心得(20)
第21節:論語心得(21)第22節:論語心得(22)第23節:論語心得(23)第24節:論語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