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68節: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10)
劉緒義 Liu Xuyi
過黃河後隨即攻下幾座城池,由於公子圉已衆叛親離,晉國的大臣們就不再抵抗,迎立重耳,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四十三歲逃往狄國,五十五歲到了齊國,六十一歲到了秦國,即位時已六十二歲了。他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雖說也有過一段安定的生活,但總的來說過的是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日子,受盡了人情冷暖之苦,嘗盡了世間的酸甜苦辣,見識了各國的政治風俗,鍛煉了各方面的才能,到這時,他已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傢了。晉國經過近二十年的折騰,到了這時人心思定,晉獻公的五個兒子中也衹剩重耳這一個了,加上重耳的好名聲,所以,重耳即位確是理所當然,人心所嚮。
雄霸北方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六十二歲即位的晉文公憑藉着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多年的流亡生涯,即位後就先燒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首先是安定人心,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報復,就想謀殺他。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寺人披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告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絶讓他覲見,因為他有曾經兩次刺殺文公的案底在。寺人披並不認為自己有罪,他說,當年他要刺殺文公,完全是奉命行事,忠於主上。並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的一箭之仇。晉文公聽了,便寬恕了他。寺人披就揭露了呂省和郄芮的陰謀。
這樣,呂省和郄芮得知機事不官,就衹好逃走,不久就被秦穆公俘獲並毫不留情地殺死了。
至此,晉文公下了一道命令,說惠公、懷公時的亂黨頭子全已清除,其餘概不追究。但原來支持過惠公、懷公的大臣們還是不敢相信,外面謠言很盛。文公正為此事發愁,那個曾經挾帶他行李逃跑的管傢來見他了。文公當然很生氣,見面就駡。但管傢卻說:"像我這樣的人來見您,自然有我的道理。現在外面謠言四起,說您不肯赦免以前有罪的人,如果您能用我做車夫,在街上走幾圈,大傢看到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能蒙您原諒,那就不會擔心了。"重耳覺得有道理,照他的話去做,果然平息了謠言,安定了人心。
重耳燒的第二把火是大封功臣。他從狄國接回季隗,從齊國接回齊薑,從秦國接回文贏(即懷嬴,因為她原是晉懷公即公子圉之妻,故稱懷嬴;後改嫁重耳,做了晉文公之妻,故稱文嬴),跟他逃難的那幫大臣各表功績,論功封賞。"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封爵。"賞賜的標準則是"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
百餘年後,晉國賢大夫叔嚮與上卿韓起談起文公流亡十九年卻能成功奪位的傳奇故事時,曾經做過一番精闢的論述。
叔嚮說:"我先君文公……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餘(趙衰)、子犯(狐偃)以為腹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有欒、郄、狐、先以為內主。"意思是說,晉文公的成功,首先有賴趙衰、狐偃、魏犨、賈佗這般親信隨從的悉力輔佐,流亡在外又得到了齊、宋、秦、楚等國的幫助,更關鍵的是在國內還有欒、郄、狐、先等大傢族作為內應。
這些人都是功臣啊。
其中文公的舅舅狐偃、連襟趙衰、以及魏武子(魏犨)三人的功勞最大,史學家公認。《史記》把先軫也稱為"五賢士"之一,此人後來成為晉楚大戰中晉軍的三軍元帥,聲名顯赫。但是,典籍中都沒有先軫伴隨文公出亡後的記載。衹有"欒、郄、狐、先以為內主"的說法,《水經註》引《古本竹書紀年》還說:"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狐毛與先軫禦秦……退捨(三十裏)。"可見,狐氏傢族(不算狐偃)和先氏傢族實際可能是晉文公在晉國內部的內應,秦穆公率軍送文公回國時,先軫還率軍阻擊秦軍,結果卻不戰先退三十裏,加入了文公陣營。狐毛雖有隨文公出亡的記錄,但史書卻也沒有提起他在文公身邊有過什麽言行,反倒也有率軍禦秦的說法。史載上的矛盾,很可能是史傢弄錯了。
史載,這些功臣們一個個爭先表述自己的功勞,唯有介子推未言割肉煮羹之功,文公就忘了封賞他。
介之推心情鬱悶,又不願意表功,衹好對着母親發牢騷說:"晉獻公有九個兒子,現在就剩下主公一個還在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絶晉國的後嗣,一定會有繼承爵位的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主公還能是誰?主公是上天立的,而那幾個人還都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荒謬嗎?盜竊別人的錢財的人被叫做小偷,何況這些竊取上天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的人呢?下面的人現在在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在奬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我難以和他們相處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