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煙火略談(4)      伊永文 Yi Yongwen

  在西方的史料中,也許還可以尋覓到更多的元代“煙火”的影子。歐洲獲得火藥的途徑不就是由西徵的元軍傳入的嗎?在這方面,馮傢升先生有過精闢的述論,潘吉星先生的探索更是富有啓發性的。他認為1258年元統治者在阿拉伯地區建立的伊兒汗國中的敘利亞人哈桑,在1280年左右所著的《馬術的戰爭策略大全》記錄了種類繁多的“煙火”,如“茉莉花”、“月光”、“日光”、“黃舌”、“起輪”、“流星”、“白睡蓮”,黃、緑、白、紅、藍等五色煙,“中國花”、“中國起輪”。這實際證明了元代中國的“煙火”種類是相當豐富的,而且大量傳入龐大的元帝國所轄的阿拉伯地區及歐亞地區的。
  特別是在《元史》上,還有着這樣的蹤跡:至正十年(1273),阿拉伯人亦思馬因,隨元軍攻打襄陽城。由他督造了能射150斤重的火藥包的投擲機,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襄陽炮”,或“西域炮”、“回回炮”。這種大炮拋射火藥包力量是很大的,“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使宋軍極為恐慌而降。當時製造類似“襄陽炮”的工匠還有伊拉剋人阿老瓦丁,他與亦思馬因同時應元世祖之召,從各自所住國傢來到北京“試炮”。
  這就告訴了我們,當時元代中國的火藥技術知識是流傳很廣泛的。不難想見,這種用拋石機發射的火藥包,當
  然也包含有自宋以來的煙球、火球之類的燃燒性火藥器,它當然也可以移於“煙火”的施放。而後來的“煙火戲”之所以把“襄陽炮”當成長久的保留節目,無非是從“煙火”的視角去看待它,是着眼於這種巨炮所包容的“煙火”性質的。
  二“煙火”在明清,堪稱全面成熟的盛期。
  在明代,製火藥的主要材料硝石,“相當多,但並不廣泛用於製備黑火藥。因為中國人並不精於使用槍炮,很少用於作戰。然而,硝石卻大量用於製造焰火,供群衆性娛樂或節日時燃放”。甚至一旦年節臨近,人們就要“撮弄開個火藥鋪子”。正像一位阿拉伯人所見的明代中國那樣:煙火十分普遍,老少都會製火藥,人人皆知造煙火。
  因而“煙火”品種繁茂,較有代表性的“煙火”達21種之多。
  製造這些“煙火”所需的硝石、硫黃、炭的數量,在典籍中交代得一清二楚,製作步驟明確。在此基礎上,清代又推出一些新品種:“倒垂蓮”、“大梨花”、“一枝梅”、“一丈菊”、“千丈梅”、“映雪梅”、“金絲菊”、“垂帶柳”、“灑蜜蜂”、“寶珠茶”、“小葉梨”、“千葉梨”、“石榴姣”、“葵花”、“孩兒奉花”、“珍珠傘”、“木樨花”、“菊插枯梅”、“大牡丹”、“大木香”、“落地桃”、“落地梅”、“大蘭花”、“金綫鈎銀蛾”、“金海棠”、“洞口梨花”、“撒珍珠”、“三春柳”、“一丈蘭”。這些“煙火”藥量都不大,基本屬於百姓傢用小“煙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絶技(1)絶技(2)絶技(3)伎巧(1)
伎巧(2)宋元玩具(1)宋元玩具(2)宋元玩具(3)
李開先與笑話(1)李開先與笑話(2)李開先與笑話(3)明清象聲(1)
明清象聲(2)明清象聲(3)高爾夫球源何在(1)高爾夫球源何在(2)
高爾夫球源何在(3)高爾夫球源何在(4)“葉子戲”的演變(1)“葉子戲”的演變(2)
“葉子戲”的演變((3)“漢文化圈”的交流(1)“漢文化圈”的交流(2)“漢文化圈”的交流(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