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儒學心傳(3)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在孔子的時代,禮樂已經變味,但社會的禮樂體係還在,人們因三代的教化,心裏還有禮樂的概念。所以孔子提出以詩、禮、樂來上行下化,仍然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禮樂、道德的環節出現了近乎真空的狀態,法製那條紅綫取代了禮樂,成為懲戒、教育的最後一道防綫,禮法兩條腿實際已經變成法律一條腿,也沒有更好的詩、禮、樂等的高質素文化産品來起到良好的道德熏陶作用。詩呢?被武俠、言情乃至更低級趣味的垃圾文化所取代。樂呢?都是一些流行的感冒歌,或好萊塢泛自由主義、狹隘的英雄主義電影。那麽今天的社會環境,人們連“禮”的概念都沒有,又該怎樣以禮領悟德、道呢?
  不過,現代社會禮的形式雖已不存,但是禮的精神是古今一如的。“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義的禮治目標千古不易。所以衹要我們領會禮的內涵,以十義之準繩提領言行,就依然能契入聖賢境界。我們從孔子所贊同的禮的精神內涵、為禮原則來看,“禮”所包含的核心元素包括:誠、敬、樸野、無我。
  誠——“吾不與祭,如不祭”。禮應真誠,心行如一。誠者,心“淨”無雜念,不是叫我們嚮神靈、祖宗討好處。《大學》說: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摒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可見,不“自欺欺人”纔叫誠,誠意其實就是“忠信”!
  在這一段內容之後,《禮記·大學》引用了幾句《詩經》,及《康誥》、《大甲》、《帝典》、湯之《盤銘》和“子曰”的話,充分強調“誠意”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關鍵,懂得誠其意,纔是真正的格物、知本。而朱熹恰恰於此點悟不透,絲毫不明白子思以大塊文章重點強調“誠意”乃萬德之始的苦心,所以纔將“親民”錯解為“新民”,稀釋了《大學》以“誠意”為修身立德之本的意圖。
  《中庸》開篇也強調了“故君子慎其獨也”,後面又再對“誠明”加以說明:
  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其次緻麯,麯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傢將興,必有禎祥;國傢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