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季羨林談人生 》
第68節: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4)
季羨林 Ji Xianlin
四修養與實踐問題
我體會,聖嚴法師之所以不惜人力和物力召開這樣一個規模宏大的會議,大陸暨香港地區,以及臺灣的許多著名的學者專傢之所以不遠千裏來此集會,决不會是讓我們坐而論道的。道不能不論,不論則意見不一致,指導不明確,因此不論是不行的。但是,如果衹限於論,則空談無補於實際,沒有多大意義。況且,聖嚴法師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明定宗旨是"提升人品質,建設人間淨土"。這次會議的宗旨恐怕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在議論之際,也必須想出一些具體的辦法。這樣會議才能算是成功的。
我在本文第一章中已經講到過,我們中國和全世界所面臨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錢穆先生也說:"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最近五十年,歐洲文化近於衰落,此下不能再為世界人類文化嚮往之宗主。所以可說,最近乃人類文化之衰落期。此下世界文化又將何所嚮往?這是今天我們人類最值得重視的現實問題。"可謂慨乎言之矣。
我就在面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提出了修養和實踐問題的,也可以稱之為思想與行動的關係,二者並不完全一樣。
所謂修養,主要是指思想問題、認識問題、自律問題,他律有時候也是難以避免的。在大陸上,幫助別人認識問題,叫做"做思想工作"。一個人遇到疑難,主要靠自己來解决,首先在思想上解决了,然後才能見諸行動,別人的點醒有時候也起作用。佛教禪宗主張"頓悟"。覺悟當然主要靠自己,但是別人的幫助有時也起作用。禪師的一聲斷喝,一記猛掌,一句狗屎橛,也能起振聾發聵的作用。宋代理學家有一個剋製私欲的辦法。清尹銘綬《學見舉隅》中引朱子的話說:
前輩有俗澄治思慮者,於坐處置兩器,每起一善念,則投白豆一粒於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黑豆一粒於器中,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後來隨不復有黑豆,最後則驗白豆亦無之矣。然此衹是個死法,若更加以讀書窮理的工夫,那去那般不正作當底思慮,何難之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 第2節:人生 | 第3節:再談人生 | 第4節:三論人生 | 第5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 | 第6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2) | 第7節:不完滿纔是人生(1) | 第8節:不完滿纔是人生(2) | 第9節:緣分與命運 | 第10節:謙虛與虛偽 | 第11節:做人與處世 | 第12節:走運與倒黴 | 第13節:牽就與適應 | 第14節:知足知不足 | 第15節:有為有不為(1) | 第16節:有為有不為(2) | 第17節:三思而行 | 第18節:論壓力 | 第19節:論朋友 | 第20節:論恐懼(1) | 第21節:論恐懼(2) | 第22節:愛情(1) | 第23節:愛情(2) | 第24節:愛情(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