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六編 名勝古跡(4)
董耀會 Dong Yaohui
★
明長城建築規模最大的敵樓在哪裏?
九孔樓是明長城建築規模和形製最大的一座敵樓。位於北京市懷柔區與延慶縣的交界處的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上。這裏同時也是明薊鎮長城與宣府鎮長城的交匯點。該敵樓為方形上下兩層空心結構,樓高7.8米,寬13米,條石基座上的樓體為青磚砌築。樓四面墻壁都有箭窗,每面並排9個,共36個,極為奇特,故當地老百姓稱其為“九孔樓”。樓外有明代官員巡行到此所立詩碑,詩為七律二首。其中一首如下:天際丹梯拱帝州,高臺插漢眺燕幽,風雲北極憑欄動,星鬥西垂倚劍流。竜嘯層巔朝雨霽,虹垂大漠夕陽收。幸簪白筆巡行暇,暫嚮青山記勝遊。
北京明皇陵為什麽叫十三陵?
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縣北10公裏的天壽山南麓,陵東、西、北皆有長城環護。雄偉的長城,如一條巨竜盤伏在山背之上,既保護了陵寢,又拱衛了京師。自明永樂以來,明代13個皇帝皆葬於此,故有十三陵之稱。有趣的是這13位明代皇帝,又幾乎個個都修築過長城。從這一角度來看,在長城沿綫的名勝古跡中,十三陵是和萬裏長城聯繫最緊密的了。長陵是明第三個皇帝朱棣的陵墓,是陵區的主要建築,踞於陵區中央,東側有景陵、永陵、德陵三陵;西側有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六陵;西南側有定陵、昭陵、悼陵三陵。各陵共用一個神道與牌坊、石象生等。解放後,發掘了明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出土大量隨葬品,現在十三陵博物館展出。定陵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嚮遊人開放地宮的帝陵。很多人遊罷十三陵後都會在心中産生一個疑問,明廷遷都北京以後,從明成祖到崇禎一共有14個皇帝,可這裏為什麽衹葬有13個皇帝?那位“死無葬身之地”的皇帝又是誰呢?沒有在十三陵入葬的皇帝是景帝朱祁鈺。公元1449年英宗親徵瓦剌,被俘後其弟成王登基,是為景帝。英宗被放回後,景帝稱他為太上皇,居住在南宮。但英宗不甘心失去皇帝的寶座,在公元1457年趁景帝生病期間,發動了奪門之變。英宗復闢不久,景帝病情加重而死,英宗不再承認他的皇帝身分,廢帝號仍稱成王,並把他埋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那裏原是明代埋葬嬪妃的地方。景帝生前在十三陵所建的陵墓,後來葬了光宗朱常洛,這便是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
為什麽說“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
八達嶺位於北京西北部60多公裏的延慶縣境內,是明萬裏長城中保存最完整和極有代表性的一段。其名稱一說是:“把韃嶺”,有防禦韃靼之意;另一說取四通八達之意。八達嶺是軍都山層巒疊嶂中的一個狹窄山口,居於20公裏關溝的北端製高點。兩側山峰兀立,控扼居庸北口的八達嶺雄關,有東西二門,西名“北門鎖鑰”,東稱“居庸外鎮”,形勢十分險要,如高屋建瓴,勢若窺井。
★
兩翼長城依山就勢,宛若遊竜奔騰於群嶺之上,不見首尾,其氣勢之磅礴,令人驚嘆!所以素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的精妙之論。八達嶺山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一嚮駐以重兵把守。據關門題額落款年月,八達嶺長城始建於1505年,其後經過多次增修加固,最後於1582年纔得已修成,先後經營了80多年時間,使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聯、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防禦體係。八達嶺長城城墻大部分用條石為基礎,青磚砌墻,平均高度為7至8米,有的地段,高達14米,墻基厚約6.5米,墻頂寬約5.8米。可容5馬並騎或10人並行。由於八達嶺一帶長城墻體較高較寬,格外顯得雄偉。每隔250—500米即有一座敵臺,猶如虎踞。現八達嶺作為長城景觀的標志景區,是長城旅遊開發的竜頭。
有多少外國元首和首腦登臨過八達嶺長城?
登臨長城,領略風采,不僅是國內外遊客的心願,也是我國外交部禮賓司為每一位首次來華的外國領導人安排的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自從1958年開放以來,八達嶺長城作為中國最早嚮國內外遊人開放的長城景區和國傢重要的禮賓接待地,已先後接待過包括尼剋鬆、裏根、福特、卡特、布什、田中角榮、戈爾巴喬夫、葉利欽、蓬皮杜、撒切爾夫人、希恩、伊麗沙白二世、明仁天皇和皇后等在內的374位外國元首和首腦。如此衆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紛至踏來,遊覽長城風光,這在世界其他名勝古跡中也是罕見的。中國的長城,作為人類舉世無雙的歷史文化遺産,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進行文化交流、加強相互瞭解、增進彼此友誼的堅強紐帶。
中國長城博物館建在哪裏?
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的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博物館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展廳面積3000餘平方米。通過大量的資料照片及北京、甘肅、河北、黑竜江等地出土的珍貴文物或復製品,並配以生動的模型和聲、光、電等高科技展陳手段,按照歷代長城、明代長城、建置武備、長城徵戰等七部分,係統介紹了長城的形成、作用、名關險隘、不同區域長城的特點及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形象地再現了長城“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世界的奇觀風采。館址背倚八達嶺長城,外觀為長城墩臺式,雉堞差錯,巍峨壯觀,與遠山上的長城遙相呼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