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68節:論語心得(68)
劉廣宇 Liu Anyu
正如蘇軾曾經說過的那樣:“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所以能忍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
小不忍則亂大謀卻很有些陰謀哲學的味道,其實這裏面的“謀”支撐的就是人生理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其核心就是一個“忍”字。
第七章 用人之道
用人德為先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一句話是藉孔子的弟子子夏之口解釋:什麽纔叫真正的學問。毫無疑問的,懂得真正的大學問的人,纔有可能成為國傢的棟梁之才,所以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子夏名列孔子的72弟子之中,名卜商,他一生中致力於講學,宣傳孔子的儒傢思想,戰國初期的學者們受其影響較深。而在這裏,他說到了一個做學問的根本性問題。
在子夏看來,學問不是知識,更不是書本上的教條,而是人生於世的品德與修養。他說:一個人如果有着對高尚的德品的追求,盡力獻身國傢傾力以赴,對朋友誠信,這樣的人即使沒有讀過書,也稱得上真正懂得學問的人。
在這裏,子夏仍然是沿習了曾子的思想,認為人生的根本在於德品,德品纔是真正的學問,這話聽起來愚腐,但實際上,這種思想在今天卻是真正具有震聾發憒效果的。
一個人如果衹有才學卻沒有品德,沒有傳統知識分子最為重視的氣節的話,那麽他為這個國傢或民族帶來的危害怎麽形容也不為過。歷史上的秦檜,就是這樣一個最典型的有纔無德的卑劣小人。
據宋史載,秦檜此人並非是不學無術之輩,他是宋徽宗年間親筆點的狀元郎,其才學在當時幾無人可比,後金兵攻入汴梁,俘獲了徽宗與欽宗兩個皇帝,當時金人考慮再為南宋立一個皇帝,卻不想再從趙匡胤的子孫後代中挑選,也就是準備另立別姓。當時滿朝文武大臣懾於金兵的兇惡,無人敢置一辭,衹有秦檜挺身而出,與金兵統帥粘罕據理力爭,衆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愕,當時秦檜的表現,不唯令滿朝文武心折,就連粘罕也大吃了一驚。他想不到在這種情形下,南宋居然還會有人敢於同他抗爭,於是粘罕一怒之下,將秦檜一同擄走。
卻沒想秦檜這人實際上骨頭軟得很,沒有絲毫的氣節,他到了金國沒多久,就屈膝投降了,時逢金兵攻打南宋的楚州,楚州軍民以死抗爭,3年之久未能攻剋城池,秦檜聽到消息之後自告奮勇趕去,一封書信射入城中,竟令得這座3年無法攻剋的城池舉城開門投降,秦檜蠱惑人心的伎倆,由此可見一斑。
後金人為了禍亂南宋,密遣秦檜回國,假稱逃回。時值宋高宗正為金兵不斷進逼而憂心忡忡,空懸丞相一職,以待賢士。秦檜聽了這個消息之後,笑道:“我有八字,可安天下。”有人問是哪八個字,秦檜笑而不答,高宗聞知,便召秦檜上殿相問,秦檜值此纔說出那八個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這八個字,就意味着放棄復興宋室的軍事行動,把黃河以北大片淪陷的地區拱手讓給金人,更有甚者,許多在北方興起義軍反抗金兵的愛國將領,也統統成為了“北人”,被朝廷扔下不管,而歷盡生死從北方返回的愛國將士,如陸遊,辛棄疾等人,居然都被視同盜匪相看待。
這八個字同樣種下了以收復失土為己任的愛國將領嶽飛的死因。
但是這八個字,卻深得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歡心,於是秦檜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賣國集團的代言人,登上了丞相的權位。而秦檜治國,更是以他慣常的小人伎倆而行事,狡黠陰滑,詭計多端。有一年京城的市場上突然缺少零用的銅錢,導致了市民恐慌,消息一直傳到宮中,高宗急招秦檜相問。秦檜瞭解到情況之後,就回到府中,吩咐人叫一名理發匠來為他理發,頭髮理過之後,他命人捧出一盤子銅錢,作為報酬給理發匠,並叮囑道:這些錢要趕快花掉,聖上已經有了旨意,準備廢掉這種銅錢,另鑄新錢。理發匠拿着銅錢出門之後,急忙把消息告訴了傢人並吩咐傢人將所有的銅錢全部找出來花掉。很快,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京城的市場上突然多出了數不清的銅錢,解决了銅錢短缺的大問題。而所謂的銅錢廢除的事情,卻再也沒有了消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