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22年的幼教感悟: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第68節:四、怎樣讓孩子使用形象思維時獲得幸福感(4)      李躍兒 Li Yueren

  格林先生問小女孩看沒看見一位領着孩子的貴夫人?女孩說:我就是被貴夫人放在這裏等一位先生來接的。格林先生心想肯定是弄錯了,但沒有辦法,衹好把安妮接回傢來。
  然後,我講到有一條小河穿過格林小姐傢的門口,河的旁邊有一條衆人踩出來的通嚮城裏的小路。格林小姐是一位極有條理、非常熱情、又有着極強好奇心的女人,衹要有空,就會將臉貼在窗戶上觀察每一位走過這條小路的行人,這已成了她的習慣。
  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知道孩子腦海裏映現出什麽。比如我,這個故事在我的腦海裏映現出的是我的家乡,一個名叫陶樂的小縣城:那裏有一片非常美麗的棗樹林,林邊也有一條河,河旁邊是一條彎彎麯麯的被人踩過的小路,小路旁邊是一間看瓜人住過的草棚。我的家乡與故事中的景色有着很大的不同,近前是沙漠,遠處是草原,那種草原不像新疆或者蒙古草原那樣水草肥美,而是由一小堆一小堆草加上沙土構成的。踩出的路不是一條,而是許多條,牧人趕着牛羊、農民背着幹柴、學生背着書包從這條或者那條小路上走過。
  孩子也是這樣,在聽這個故事時,不但景色,就連人物也會自動與小安妮最接近的那個認識的女孩對上號,然後,再配上鬍蘿蔔色的頭髮,配上雀斑,將嘴放大,或者將幾個認識的女孩加在一起,合併成他們心中的安妮。甚至,如果有個孩子養過貓,他就會把貓眼與安妮的眼睛聯繫到一起,因為貓眼最能變換顔色。
  胸針在藍色的湖水中盤旋
  小安妮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一天,她被告知第二天要去野營,還要到湖中划船。這些她以前都沒經歷過,所以非常激動。可是剛過一會兒,格林小姐突然推門進來,說她的寶石胸針不見了,問安妮是不是拿了,安妮搖搖頭。小姐說:傢裏衹有你一個孩子,衹有你纔有可能拿這枚胸針,你必須承認,不然明天的野營不讓你參加。安妮一聽,尖聲大哭,一邊哭一邊在床上扭動。格林小姐當時特別吃驚:這孩子為什麽痛苦地能發出這樣一種哭聲呢?
  到了吃飯的時候,不見安妮下來。格林小姐上樓,發現她趴在窗臺上面正在嚮外張望。原來窗戶正好對着小姐傢裏的後花園,花園裏有許多杏樹、梨樹、櫻桃樹,正是開花的季節,園內鮮花盛開,景色宜人。
  在小安妮剛來那天,她就打開了那個木製的小窗。她不由倒吸一口冷氣,她愣住了,心裏有個聲音在說:這就是幸福。幸福就是這個樣子。從那以後,衹要有時間,她都會站在窗戶跟前,靜靜體會幸福的感覺。尤其到了黃昏,落日的餘暉把花園照得像天堂一樣美麗。她想象着:如果花園裏出現一位美麗的仙女,裙子飄飄,在五彩繽紛的樹下來回走動;還想象着如果自己是那個仙女,會有一種什麽樣的心情;有一次,她的想象中出現了一個妖怪,嚇得趕緊關上窗戶。
  格林小姐看着嚮外張望的安妮,猛然覺得她太可憐了,就想放棄自己的計劃。又一想覺得不行,因為偷東西不是一般的小事,安妮必須認識到這是一件多麽惡劣的行徑。
  到了晚上,安妮便承認了,說胸針就是她偷的。她說她看見格林小姐把她的披肩放在什麽地方,看見這枚紫色的胸針閃着光,多麽多麽的漂亮。她拿了胸針,和一個名叫威爾斯的鄰居女孩來到外面的小木橋上玩。當她把紫色胸針放在掌中,在深藍色湖水的襯托下,顯得那麽美麗。可是,由於她的大意,胸針從她的指縫裏掉進湖中。胸針在藍色的湖水中旋轉着,一旋一旋地沉入湖底。
  小姐相信了安妮所說,但還是強調: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的。作為懲罰,出外野營還是不讓她去。小姐剛一說完,小安妮又發出尖聲哭喊,在床上翻來滾去。格林小姐實在受不了,捂上耳朵趕緊躲到樓下。
  第二天,小安妮不再吭聲,一直站在窗前。格林先生很是過意不去,試圖說服妹妹,但沒效果。
  野營的人走了,格林小姐沒有去,因為她要到另一個地方做客。臨出門,拿起披肩,一抖,掉下來一個亮晶晶的小東西,正是她的寶石胸針!小姐當時傻眼了--這是怎麽回事呢?小安妮明明說胸針是她偷的,而且那樣有鼻子有眼,怎麽會在這裏冒出來呢?
  小姐上樓質問安妮:到底是怎麽回事?你怎麽這樣隨隨便便地撒謊?安妮說:親愛的小姐,你不是說衹要承認就允許我去野營嗎?為了讓你能夠相信,昨晚我用了好長好長的時間編了這個故事。
  小姐又吃驚又心痛,大喊一聲,那聲音就像牛吼一樣:格林!格林!趕快準備牛車!並準備一籃子好吃的食物!
  格林先生趕着牛車奔嚮野營的地方。
  我是上帝
  從孩子的臉上我知道,那些小腦瓜裏肯定浮現出一幕又一幕的形象。比如紫色的胸針掉進深藍色的湖水裏,一圈一圈盤旋着落到了湖底……衹有生動的講述才能讓孩子的腦海裏浮現活靈活現的形象,能將他們的心靈吸收到講述中來。這就像按了電腦鍵盤,使他們進入你的程序。
  皮亞傑說,當給孩子的刺激超越了平常的經驗時,他就會順應你所給予的刺激。就是說,這樣的刺激能夠激發起他對以前經驗到的種種情景的回憶,並組織、歸納到描述中去,從而在大腦裏成為全新的形象。這個形象會在故事情節的帶動下活起來,成為形象的思維。這個課上,孩子正是將見過的形象重新組合,"順應"到故事裏來。尤其當畫完之後,你發現每個故事早已不是我講的《紅頭髮安妮》,而成為他們自己的《紅頭髮安妮》。似乎每個孩子都在說:我是上帝,我有權按我的想法創造世界!
  這也是美的熏染:美麗的花園、紫色的胸針、藍色的湖水、胸針在水中盤旋着沉到湖底,這些美的要素會在幼小的心靈中匯集成美的河流,一個故事是一條小河,一百個故事就會聚成大河。每一次這樣的熏染都能使孩子融入美的情感之中,直到自身成為美。
  接下來,孩子要做的事是,把那根形象思維的鏈條變成表達的語言,這個語言可以是音樂,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繪畫。
  我這裏雖然沒有專門的音樂、舞蹈以及作文的班級,卻一直進行這樣的嘗試,也常常幫朋友們開設的這類班設計課程。我認為,對孩子來說,音樂、舞蹈、繪畫、作文應該綜合到一起,不能單獨分開,我雖然在辦美術班,其實在全面兼顧。
  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因為成人不瞭解、不信任,所以就限製了他們潛能的發揮。從我的經驗看,你衹要給孩子一種可能,他就會創造奇跡。
  然後,是循序漸進,當孩子已經接受了這種方式,能夠駕馭了,或者對這種方式産生厭煩情緒的時候,我就會逐步給他們增加難度,比如衹講開頭,其餘的部分讓他們自己想像。這個開頭帶有很強的形象感,足以使孩子的思維展開來。由這一形象演進出下一個形象,這段情節演進出下段情節。這種由形象、情節演進出故事的方式,比上一種方式更進一步。到後來,幹脆給他一個命題,他就會自己創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1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1)第2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2)
第3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3)第4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4)
第5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5)第6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6)
第7節:二、放下棍棒(1)第8節:二、放下棍棒(2)
第9節:二、放下棍棒(3)第10節:二、放下棍棒(4)
第11節:二、放下棍棒(5)第12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
第13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2)第14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3)
第15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4)第16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5)
第17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6)第18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7)
第19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8)第20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9)
第21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0)第22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1)
第23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2)第24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