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後漢書   》 捲六十二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范晔 Fan Ye    李賢 Li Xian

  荀淑字季和,潁川潁陰人,荀卿十一世孫也。卿名況,趙人也。為楚蘭陵令。著書二十二篇,號《荀卿子》。避宣帝諱,故改曰“孫”也。少有高行,博學而不好章句,多為俗儒所非,而州裏稱其知人。
  安帝時,徵拜郎中,後再遷當塗長。當塗,縣名,故城在今宣州。去職還鄉裏。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師宗之。及梁太後臨朝,有日食地震之變,詔公卿舉賢良方正,光祿勳杜喬、少府房植舉淑對策,譏刺貴幸,為大將軍梁冀所忌,出補朗陵侯相。《續漢書》曰,淑對策譏刺梁氏,故出也。莅事明理,稱為神君。頃之,棄官歸,閑居養志。産業每增,輒以贍宗族知友。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李膺時為尚書,自表師喪。《禮記》曰“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心,心喪三年”也。二縣皆為立祠。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並有名稱,時人謂之“八竜。”緄音昆。燾音道。汪音烏光反。《說文》雲:“汪,深廣也。”俗本改作“註”,非。“專”本或作“敷”。
  初,荀氏舊裏名西豪,今許州城內西南有荀淑故宅,相傳云即舊西豪裏也。潁陰令勃海苑康以為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左傳》曰:“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裏曰高陽裏。
  靖有至行,不仕,年五十而終,號曰玄行先生。皇甫謐《高士傳》曰“靖字叔慈,少有俊纔,動止以禮。靖弟爽亦以纔顯於當時。或問汝南許章曰:‘爽與靖孰賢?’章曰:‘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及卒,學士惜之,誄靖者二十六人。潁陰令丘禎追號靖曰玄行先生”也。
  淑兄子昱字伯條,曇字元智。昱為沛相,曇為廣陵太守。兄弟皆正身疾惡,志除閹宦。其支黨賓客有在二郡者,纖罪必誅。昱後共大將軍竇武謀誅中官,與李膺俱死。曇亦禁錮終身。
  爽字慈明,一名諝。音息汝反。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書,慶吊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竜,慈明無雙。”
  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拜郎中。對策陳便宜曰:
  臣聞之於師曰:“漢為火德,火生於木,木盛於火,故其德為孝,火,木之子;夏,火之位。木至夏而盛,故為孝。其象在《周易》之《離》。”夫在地為火,在天為日。《易·說卦》曰“離為火,為日”也。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夏則火王,其精在天,溫暖之氣,養生百木,是其孝也。鼕時則廢,其形在地,酷烈之氣,焚燒山林,是其不孝也。故漢製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平帝時,王莽作書八篇戒子孫,令學官以教授,吏能誦者比《孝經》。《音義》雲:“言用之得選舉之也。”夫喪親自盡,孝之終也。盡謂盡其哀戚也。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喪,不得即去,殆非所以增崇孝道而剋稱火德者也。往者孝文勞謙,行過乎儉,《易·謙卦九三爻》:“勞謙君子,有終吉。”故有遺詔以日易月。此當時之宜,不可貫之萬世。古今之製雖有損益,而諒闇之禮未嘗改移,以示天下莫遺其親。遺,忘也。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不得奔赴。夫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應乎下。傳曰:“喪祭之禮闕,則人臣之恩薄,背死忘生者衆矣。”曾子曰:“人未有自緻者,必也親喪乎1事見《論語》。緻猶盡也,極也。《春秋傳》曰:“上之所為,民之歸也。”《左氏傳》臧武仲之言。夫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故加刑罰;若上之所為,民亦為之,又何誅焉?昔丞相翟方進,以自備宰相,而不敢逾製。至遭母憂,三十六日而除。《前書》翟方進為丞相,遭後母憂,行服三十六日起視事,曰:“不敢逾國製也。”夫失禮之源,自上而始。古者大喪三年不呼其門,《公羊傳》之文也。何休註云:“重奪孝子之恩。”所以崇國厚俗篤化之道也。事失宜正。過勿憚改。憚,難也。天下通喪,可如舊禮。《禮記》曰:“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臣聞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禮義備,則人知所厝矣。語見《易·序卦》也。夫婦人倫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經首《幹》、《坤》,下經首《鹹》、《恆》。《易·幹》、《坤》至《離》為上經,《鹹》、《恆》至《未濟》為下經。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係辭》也。夫婦之道,所謂順也。《堯典》曰:“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降者下也,嬪者婦也。言雖帝堯之女,下嫁於虞,猶屈體降下,勤修婦道。《易》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易·泰卦六五爻辭》也。王輔嗣註云:“婦人謂嫁曰歸。《泰》者,陰陽交通之時,女處尊位,履中居順,降身應二,帝乙歸妹,誠合斯義也。”案《史記》紂父名帝乙,此文以帝乙為湯,湯名天乙也。婦人謂嫁曰歸,言湯以娶禮歸其妹於諸侯也。《春秋》之義,王姬嫁齊,使魯主之,不以天子之尊加於諸侯也。《公羊傳》曰:“夏單伯逆王姬。單伯者何?吾大夫之命於天子者。何以不稱使?天子召而使逆之。逆之者何?使我主之也。曷為使我主之?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同姓諸侯主之。”何休註云:“不自為主,尊卑不敵也。”今漢承秦法,設尚主之儀,以妻製夫,以卑臨尊,違乾坤之道,失陽唱之義。《易緯》曰“陽唱而陰和”也。孔子曰:“昔聖人之作《易》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睹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皆《易係》之文也。今觀法於天,則北極至尊,四星妃後。北極,北辰也。軒轅四星,女主之象也。察法於地,則昆山象夫,卑澤象妻。昆猶高也。《易》《艮》下《兌》上為《鹹》。《艮》為山,夫象也。《兌》為澤,妻象也。《鹹》,感也。山澤通氣,夫婦之相感也。睹鳥獸之文,鳥則雄者鳴鴝,雌能順服;獸則牡為唱導,牝乃相從。近取諸身,則幹為人首,坤為人腹。《易·說卦》之文也。遠取諸物,則木實屬天,根荄屬地。荄音該。陽尊陰卑,蓋乃天性。且《詩》初篇實首《關雎》;《禮始冠》、《婚》,先正夫婦。《儀禮士冠禮》為始,《士婚禮》次之。天地《六經》,其旨一揆。宜改尚主之製,以稱乾坤之性。遵法堯、湯,式是周、孔。式,法也。合之天地而不謬,質之鬼神而不疑。人事如此,則嘉瑞降天,吉符出地,五韙鹹備,各以其敘矣。韙,是也。《史記》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五是來備,各以其敘也。
  昔者聖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止禍亂之源也。人能枉欲從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者,則禍歸之。推禍福之所應,知興廢之所由來也。衆禮之中,婚禮為首。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白武通》曰:“天子娶十二,法天,則有十二月,百物畢生也。”又曰“諸侯娶九女”也。陽性純而能施,陰體順而能化,以禮濟樂,節宣其氣。《左傳》曰,昔晉侯有疾,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為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天有六氣,過則為災。”於是乎節宣其氣也。故能豐子孫之祥,緻老壽之福。及三代之季,淫而無節。瑤臺、傾宮,陳妾數百。《列女傳》曰,夏桀為琁室、瑤臺,以臨雲雨,紂為傾宮。解見《桓帝紀》也。陽竭於上,陰隔於下。故周公之戒曰:“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時亦罔或剋壽。”是其明戒。事見《尚書無逸篇》,其詞與此微有不同也。後世之人,好福不務其本,惡禍不易其軌。傳曰:“截趾適履,孰雲其愚?何與斯人,追欲喪軀?”誠可痛也。適猶從也。言喪身之愚,甚於截趾也。臣竊聞後宮采女五六千人,從官侍使復在其外。鼕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縑帛,空竭府藏,徵調增倍,十而稅一,空賦不辜之民,以供無用之女,百姓窮睏於外,陰陽隔塞於內。故感動和氣,災異屢臻。臣愚以為諸非禮聘未曾幸禦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通怨曠,和陰陽。二曰省財用,實府藏。三曰修禮製,綏眉壽。四曰配陽施,祈螽斯。螽斯,蚣蝑也,其性不妒,故能子孫衆多。《詩》曰:“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五曰寬役賦,安黎民。此誠國傢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夫寒熱晦明,所以為歲;尊卑奢儉,所以為禮:故以晦明寒暑之氣,尊卑侈約之禮為其節也。曰:“天地節而四時成。”《節卦彖辭文》也。《春秋傳》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杜預註《左氏》雲:“器謂車服,名謂爵號。”《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尊卑之差,上下之製也。昔季氏八佾舞於庭,非有傷害睏於人物,而孔子猶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洪範》曰:“惟闢作威,惟闢作福,惟闢玉食。”凡此三者,君所獨行而臣不得同也。今臣僭君服,下食上珍,所謂害於而傢,兇於而國者也。宜略依古禮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別,《前書》董仲舒曰:“王者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嚴督有司,必行其命。此則禁亂善俗足用之要。奏聞,即棄官去。
  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黨禁解,五府並闢,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及逢卒,爽製服三年,當世往往化以為俗。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吊問喪疾者,又私謚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喪服曰:“夫為妻齊縗杖期。”《禮記》曰:“曾子問:‘三年之喪吊乎?’孔子曰:‘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吊哭,不亦虛乎/”
  後公車徵為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進恐其不至,迎薦為侍中,及進敗而詔命中絶。獻帝即立,董卓輔政,復徵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為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爽自被徵命及登臺司,九十五日。因從遷都長安。
  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顒等為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並它所論敘,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
  兄子悅、彧並知名。彧自有傳。
  論曰:荀爽、鄭玄、申屠蟠俱以儒行為處士,纍徵並謝病不詣。及董卓當朝,復備禮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發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捨,餘竊商其情,以為出處君子之大致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濡跡,解見《崔駰傳》。荀公之急急自勵,其濡跡乎?不然,何為違貞吉而履虎尾焉?《易·履卦》曰:“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又曰:“履虎尾,不咥人亨。”王輔嗣註云:“履虎尾者,言其危也。”觀其遜言遷都之議,以救楊、黃之禍。楊彪、黃琬也。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老子》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逶迤,麯也。
  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春秋》。傢貧無書,每之人閑,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性沉靜,美姿容,尤好著述。靈帝時閹官用權,士多退身窮處,悅乃托疾隱居,時人莫之識,雖從弟彧特稱敬焉。初闢鎮東將軍曹操府,遷黃門侍郎。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彧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纍遷秘書監、侍中。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其大略曰:
  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五典以經之,群籍以緯之,詠之歌之,弦之舞之,前監既明,後復申之。故古之聖王,其於仁義也,申重而已。
  緻政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製。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夫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道矣;製敗則欲肆,雖四表不得充其求矣。肆,放也。是謂四患。
  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人不畏死,不可懼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以善。雖使契布五教,臯陶作士,政不行焉。《尚書》舜謂契曰:“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謂臯陶曰:“汝作士,明於五刑。”故在上者先豐人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後桑蠶宮,籍田事,解見《明紀》。《禮記》曰:“季春之月,後妃齋戒,親東嚮桑,以勸蠶事。”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宮仞有三尺也。國無遊人,野無荒業,財不賈用,言自足也。力不妄加,以周人事。是謂養生。周,給也。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應神明,正萬物而成王化者,必乎真定而已。故在上者審定好醜焉。善惡要乎功罪,毀譽效於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惑詐偽,以蕩衆心。故事無不核,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無不章,俗無姦怪,民無淫風。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不回惑,外無異望,則民志平矣。是謂正俗。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故禮教榮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撲,以加小人,化其刑也。君子不犯辱,況於刑乎!小人不忌刑,況於辱乎!若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塗。是謂章化。章,明也。小人之情,緩則驕,驕則恣,恣則怨,怨則叛,危則謀亂,安則思欲,非威強無以懲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備,以戒不虞,以遏寇虐。安居則寄之內政,有事則用之軍旅。《國語》齊桓公問管仲曰:“國安可乎?”管仲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將修之,小國設備,可作內政而寄軍令焉。”註云:“政,國政也。言修國政而寄軍令,鄰國不知。”是謂秉威。
  賞罰,政之柄也。《韓子》曰:“二柄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勸善,罰以懲惡。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矜其人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法立矣。是謂統法。
  四患既蠲,五政又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簡而不怠,疏而不失,無為為之,使自施之,無事事之,使自交之。《老子》曰:“為無為,事無事。”又曰“故德交歸”也。不肅而成,不嚴而化,垂拱揖讓,而海內平矣。是謂為政之方。
  又言:
  尚主之製非古。釐降二女,陶唐之典。歸妹元吉,帝乙之訓。王姬歸齊,宗周之禮。以陰乘陽違天,以婦陵夫違人。違天不祥,違人不義。又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於廟。朝有二史,左史記言,右史書事。《禮記》曰“天子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闔門左扉,立於其中,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也。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君舉必記,善惡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苟有茂異,鹹在載籍。或欲顯而不得,或欲隱而名章。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淫,過也。《左氏傳》曰“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也。宜於今者備置史官,掌其典文,紀其行事。每於歲盡,舉之尚書。以助賞罰,以弘法教。
  帝覽而善之。
  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札。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其序之曰:“昔在上聖,惟建皇極,經緯天地,觀象立法,乃作書契,以通宇宙,揚於王庭,厥用大焉。先王光演大業,肆於時夏。《詩周頌》曰:“我求懿德,肆於時夏。”鄭玄註曰:“懿,美也。肆,陳也。我,武王也。求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陳於是夏而歌之也。”亦惟厥後,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勳,五曰表賢能。於是天人之際,事物之宜,粲然顯著,罔不備矣。世濟其軌,不隕其業。濟,成也。損益盈虛,與時消息。臧否不同,其揆一也。漢四百有六載,撥亂反正,統武興文,永惟祖宗之洪業,思光啓乎萬嗣。聖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顧後,是紹是繼,闡崇大猷,命立國典。於是綴敘舊書,以述《漢紀》。中興以前,明主賢臣得失之軌,亦足以觀矣。”
  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卒。
  韓韶字仲黃,潁川舞陽人也。少仕郡,闢司徒府。時太山賊公孫舉偽號歷年,守令不能破散,多為坐法。尚書選三府掾能理劇者,乃以韶為贏長。贏,縣,故城在今兗州博城縣東北。賊聞其賢,相戒不入贏境。餘縣多被寇盜,廢耕桑,其流入縣界求索衣糧者甚衆。韶愍其饑睏,乃開倉賑之,所稟贍萬餘戶。主者爭謂不可。韶曰:“長活溝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太守素知韶名德,竟無所坐。以病卒官。同郡李膺、陳寔、杜密、荀淑等為立碑頌焉。
  子融,字元長。少能辯理而不為章句學。聲名甚盛,五府並闢。獻帝初,至太僕。年七十卒。
  鐘皓字季明,潁川長社人也。為郡著姓,世善刑律。皓少以篤行稱,公府連闢,為二兄未仕,避隱密山,密縣山也。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同郡陳寔,年不及皓,皓引與為友。皓為郡功曹,會闢司徒府,臨辭,太守問:“誰可代卿者?”皓曰:“明府欲必得其人,西門亭長陳寔可。”寔聞之,曰:“鐘君似不察人,不知何獨識我?”皓頃之自劾去。前後九闢公府,徵為廷尉正、博士、林慮長,皆不就。時皓及荀淑並為士大夫所歸慕。李膺常嘆曰:“荀君清識難尚,鐘君至德可師。”
  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瑾好學慕古,有退讓風,與膺同年,俱有聲名。膺祖太尉修,常言:“瑾似我傢性,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復以膺妹妻之。瑾闢州府,未嘗屈志。膺謂之曰:“孟子以為‘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曰:“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弟何期不與孟軻同邪?”瑾常以膺言白皓。皓曰:“昔國武子好昭人過,以致怨本。國武子,齊大夫。齊慶剋通於齊君之母,國武子知之而責慶剋,夫人遂譖武子而逐之。事見《左傳》。卒保身全家,爾道為貴。”其體訓所安,多此類也。
  年六十九,終於傢。諸儒頌之曰:“林慮懿德,非禮不處。悅此詩書,弦琴樂古。五就州招,九應臺輔。逡巡王命,卒歲容與。”
  皓孫繇,建安中為司隸校尉。《海內先賢傳》曰:“繇字元常,郡主簿迪之子也。”《魏志》曰:“舉孝廉為尚書郎,闢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郎。”
  陳寔字仲弓,潁川許人也。出於單微。自為兒童,雖在戲弄,為等類所歸。少作縣吏,常給事廝役,後為都亭佐。而有志好學,坐立誦讀。縣令鄧邵試與語,奇之,聽受業太學。後令復召為吏,乃避隱陽城山中。時有殺人者,同縣楊吏以疑寔,縣遂逮係,考掠無實,而後得出。及為督郵,乃密托許令,禮召楊吏。遠近聞者,鹹嘆服之。
  傢貧,復為郡西門亭長,尋轉功曹。時中常侍侯覽托太守高倫用吏,倫教署為文學掾。寔知非其人,懷檄請見。檄,板書。謂以高倫之教書之於檄而懷之者,懼泄事也。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違。寔乞從外署,不足以塵明德。”倫從之。請從外署之舉,不欲陷倫於請托也。於是鄉論怪其非舉,寔終無所言。倫後被徵為尚書,郡中士大夫送至輪氏傳捨。輪氏,縣名,屬潁川郡,今故高陽縣是。倫謂衆人言曰:“吾前為侯常侍用吏,陳君密持教還,而於外白署。比聞議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憚強禦,陳君可謂善則稱君,過則稱己者也。”寔固自引愆,聞者方嘆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司空黃瓊闢選理劇,補聞喜長,旬月,以期喪去官。復再遷除太丘長。太丘,縣,屬沛國,故城在今亳州永城縣西北也。修德清靜,百姓以安。鄰縣人戶歸附者,寔輒訓導譬解,發遣各令還本司官行部。司官謂主司之官也。吏慮有訟者,白欲禁之。寔曰:“訟以求直,禁之理將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聞而嘆息曰:“陳君所言若是,豈有怨於人乎?”亦竟無訟者。以沛相賦斂違法,及解印綬去,吏人追思之。
  及後逮捕黨人,事亦連寔。餘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獄,衆無所恃。”乃請囚焉。遇赦得出。靈帝初,大將軍竇武闢以為掾屬。時中常侍張讓權傾天下。讓父死,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甚恥之,寔乃獨吊焉。乃後復誅黨人,讓感寔,故多所全宥。
  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麯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1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睏。”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太尉楊賜、司徒陳耽,每拜公卿,群僚畢賀,賜等常嘆寔大位未登,愧於先之。及黨禁始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敦,勸也。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謝使者曰:“寔久絶人事,飾巾待終而已。”時三公每缺,議者歸之,纍見徵命,遂不起,閉門懸車,棲遲養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於傢。何進遣使吊祭,海內赴者三萬餘人,製衰麻者以百數。共刊石立碑,謚為文範先生。《先賢行狀》曰:“將軍何進遣官屬吊祠為謚。”
  有六子,紀、諶最賢。
  紀字元方,亦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廱和,後進之士皆推慕其風。及遭黨錮,發憤著書數萬言,號曰《陳子》。黨禁解,四府並命,無所屈就。遭父憂,每哀至,輒歐血絶氣,雖衰服已除,而積毀消瘠,殆將滅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書,圖象百城,以厲風俗。董卓入洛陽,乃使就傢拜五官中郎將,不得已,到京師,遷侍中。出為平原相,往謁卓,時欲徙都長安。乃謂紀曰:“三輔平敞,四面險固,土地肥美,號為陸海。《前書》曰,東方朔曰:“三輔之地,南有江、淮,北有河、渭,汧、隴以東,商、洛以西,厥壤肥饒,此所謂天府陸海之地。”今關東兵起,恐洛陽不可久居。長安猶有宮室,今欲西遷何如?”紀曰:“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左傳》曰,楚瀋尹戍曰“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也。宜修德政,以懷不附。遷移至尊,誠計之末者。愚以公宜事委公卿,專精外任。其有違命,則威之以武。今關東兵起,民不堪命。若謙遠朝政,率師討伐,則塗炭之民,庶幾可全。若欲徙萬乘以自安,將有纍卵之危,崢嶸之險也。”纍卵,解見《皇后紀》。崢音士耕反。卓意甚忤,而敬紀名行,無所復言。時議欲以為司徒,紀見禍亂方作,不復辨嚴,嚴讀曰裝也。即時之郡。璽書追拜太僕,又徵為尚書令。建安初,袁紹為太尉,讓於紀;紀不受,拜大鴻臚。年七十一,卒於官。
  子群,為魏司空。群字長文。《魏志》曰“魯國孔融才高倨傲,年在群、紀之閑,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也。天下以為公慚卿,卿慚長。
  弟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雁成群,古者諸侯朝天子,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成群言衆多也。當世者靡不榮之。諶早終。《先賢行狀》曰:“豫州百城,皆圖書寔、紀、諶形像焉。”
  論曰:漢自中世以下,閹竪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矯潔放言為高。放肆其言,不拘節制也。《論語》曰:“隱居放言。”士有不談此者,則蕓夫牧竪已叫呼之矣。叫呼,譏笑之也。蕓,除草也。故時政彌惛,而其風愈往。唯陳先生進退之節,必可度也。據於德故物不犯,安於仁故不離群,行成乎身而道訓天下,故兇邪不能以權奪,王公不能以貴驕,所以聲教廢於上,而風俗清乎下也。
  贊曰:二李師淑,陳君友皓。韓韶就吏,贏寇懷道。太丘奧廣,模我彝倫。曾是淵軌,薄夫以淳。曾之言則也。慶基既啓,有蔚潁濱,二方承則,八慈繼塵。二方,元方、季方也。荀淑八子,皆以慈為字,見《荀氏傢傳》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二十四史
捲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捲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捲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捲三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捲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捲五孝安帝紀第五
捲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第六捲七孝桓帝紀第七
捲八孝靈帝紀第八捲九孝獻帝紀第九
捲十上皇后紀第十上捲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捲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捲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捲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捲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捲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捲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捲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捲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捲十九耿弇列傳第九捲二十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捲二十一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捲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