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顔淵第十二(7)
李裏 Li Li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張又來問為政之道。孔子說,為政者的心要始終如一,毫不倦怠,推行政事也一定要竭盡全力。當政者確實衹有自己始終保持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才能竭盡全力為人民辦事。子張少仁,愛民之心不足,所以孔子用這句話來告誡他。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這句話在第六篇《雍也》中已講過。孔子說,用學問來廣博自己,用禮儀來約束自己,那就不會做出違背仁義道德、違背人的品格的事情來。 一個人如果衹是學問好,衹是博學而不用禮儀來規範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那麽他學問越多,就越容易狂傲,以為自己了不起,自以為是,目中無人。所以有了學問還必須用禮來加以約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人傢的好事、美事,成全別人的美德,因為君子願人皆善。君子在人傢做壞事的時候則要勸諫阻止,而不去助長。小人就相反,小人專搞破壞,人傢要做什麽事,就在後面拆臺,他也不喜歡別人有美德,別人不做壞事他會慫恿,別人做壞事他更會推波助瀾。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魯國的大夫季康子問孔子從政之道。孔子說,什麽是政?正就是政,使天下之人皆歸於正,那就是政治。政的象形文字是“”,左邊的“正”就是上邊一個“一”字,下邊一個“止”字,意思是止於一。右邊的“”下面是個“手”字,上面是手中拿的鞭子。一隻手拿了鞭子教天下人皆能夠正,這就是政。政治,以政來治民。因為老百姓有時候不自覺,你就要敲打敲打他,教他把不正的東西歸於正,這就叫政治。自己正了,使他人正。你做領導的人能以身作則,把正氣立起來,哪個還敢不正呢?你上面都是歪着、斜着的,下面也會跟着你歪着、斜着。上梁不正下梁歪,這也是儒傢一貫的理念。要把天下治理好,首先統治者自己要把自己治理好。自己治理好了,天下自然會效法。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擔憂偷盜的現象,就問孔子怎麽辦。“欲”是貪欲的意思。孔子回答說,如果你自己不貪圖財利,以一種清廉的風氣去影響百姓,那麽即使你給奬賞讓百姓去偷竊他也不會去。統治者好利,老百姓也必然會興起好利的風氣,競相爭利,若得不到利就鋌而走險,淪為盜賊。這還是與上一句同樣的道理。統治者很清廉,老百姓自然也會效法。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又問從政的問題。他說,殺掉無道的人,親近有道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使為政做得很好啊?孔子說,你真正要為政哪裏用得着殺人呢?你希望推廣善良美好的東西,老百姓自然就嚮往善良美好。國傢提倡什麽,老百姓就嚮往什麽。比如說,以前國傢提倡孝,以孝治天下,老百姓爭當孝子,爭立孝子牌坊。這是一個導嚮的問題。君子的德行像風一樣,小人的德行像草,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這裏的君子和小人指的是統治者和百姓。統治者的風朝哪邊吹,百姓的草就往哪邊偏。“偃”是倒的意思。民衆一般容易隨波逐流,時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國傢提倡讀經,民衆馬上就去讀經;國傢提倡學外語,大傢都去學外語了。既然民衆多隨波逐流,那麽統治者的引導作用就相當重要。就像大人對小孩的引導一樣,小孩最愛模仿大人,大人是什麽樣,小孩就模仿什麽樣。大人天天打牌,小孩也學着打牌;大人好吃懶做,小孩也學着好吃懶做。所以必須大人自己做好了,小孩子纔跟着學好。引導的作用,說得小是家庭教育,說得大就是國傢政令。所以重視宣傳教育、重視輿論導嚮是為政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