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李敖大傳   》 第68節:幾聲吼醒王作榮(1)      汪幸福 Wang Xingfu

    幾聲吼醒王作榮
  李敖在臺大讀書期間的老師,因政治上的分岐而結怨的是王作榮。
  王作榮係湖北漢川縣人,生於1919年1月6日,40年代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經濟係,隨後去美國華盛頓大學、範登堡大學求學,獲碩士學位,50年代回臺灣,曾任世界銀行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行政院”經濟安定會工業委員會委員,經合會主任、處長、參事、顧問,“經濟部”、“財政部”顧問,經濟開發研究所所長,東吳大學及文化大學教授、係主任、研究所所長,《中國時報》主筆,臺灣大學經濟係副教授、教授,《工商時報》總主筆,“考試院考試委員”,1990年9月出任“考試院”考選部長,隨後又出任“總統府資政”、“監察院長”等職。
  王作榮學識淵博,文筆甚好,上世紀60至80年代,王在臺灣報刊上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有“天下第一筆”之稱,1981年,他與臺灣另一學者在臺灣展開過一場“王蔣學術大論戰”,據說,李登輝1990年出任第八屆“總統”的“5.20”就職演說稿,也出自他的手。
  王作榮與李登輝相識於臺大,而且關係非同一般。1970年春,蔣經國指示王作榮,由他組織一個經濟考察團,到日本、韓國進行一次經濟方面的考察,其成員由從事經濟研究、企業管理、農業經濟及技術方面的人士組成。王作榮考慮李登輝有農業技術方面的專長,特邀他參加。
  1970年5月,王作榮帶着李登輝一行啓程。
  李登輝在日本、韓國期間,經常發表一些對國民黨不滿的言論。王作榮聽多了,不耐煩地對他說:“你再不要說國民黨不好了,幹脆你也加入國民黨組織,然後幫助黨的領導人把黨組織建設好,以免國民黨一路爛下去。”
  在王作榮的一再勸說下,李登輝同意加入國民黨。他的考慮是:目前是國民黨在臺灣掌權,如不加入國民黨,自己永遠無出頭之日。衹有加入了國民黨組織,自己纔有資格參加重要會議,纔有機會接觸高層人物,才能夠做大官,並實現搞垮國民黨,建立新‘國傢’的夢想。
  李登輝的這些內心活動,王作榮未看出來。
  1970年6月,王作榮一行返回臺灣。
  他一放下行旅,就跑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反映了李登輝的情況,並領取了幾份入黨申請表給李登輝填,王作榮還親自作李登輝的入黨介紹人。1971年8月,李登輝加入國民黨組織,黨證編號為“組徵183474”,組織關係編在臺北市直屬第六小組。
  隨後,王作榮又拉着李登輝到處跑,並多次嚮蔣經國推薦李登輝。
  由於王作榮的舉薦,蔣經國知道了李登輝,使李登輝受到蔣經國的重用,直至做到“總統”。由於王作榮為李登輝進入國民黨並受到蔣經國的重用,李登輝上臺的初幾年,對王作榮相當尊敬、器重,王作榮因此一路攀升,官至“監察院長”。
  據李敖講,王作榮在臺大做教授時,教他的經濟學。王因頗有才華,也會啓發學生,大多數學生喜歡聽他的課。
  那時,王作榮衹有33歲,初到臺大任教,經驗還不足,在黑板上板書時,字也寫得不怎麽整齊,有一次畫麯綫圖時,還“巷”住了。臺下的學生見他老半天畫不出來,以為他在動腦筋想如何畫好,衹有李敖看出:王作榮老師是初上講臺,還不會畫麯綫。
  下課後,李敖問王作榮是不是不會畫麯綫,王作榮承認是不會畫。李敖這一問,使王作榮對李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一般的學生是不會,也不敢嚮老師問這樣的問題的。
  有一次,王作榮上課講到了“三民主義”,而且講了不少贊美的話。李敖聽了,覺得王作榮言過其實,講過了頭。待王作榮講完了,李敖舉手要求發言。
  王作榮連忙放下課本,用手指着李敖說:“有什麽話可以講。”
  李敖站起來,大聲問道:“王老師,你把‘三民主義’說得那麽好,到底有沒有缺點啊?”
  王作榮馬上應道:“當然有。”
  “缺點在哪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華文出版社
第1節:引子第2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1)第3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2)
第4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3)第5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4)第6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5)
第7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6)第8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7)第9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8)
第10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9)第11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10)第12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11)
第13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12)第14節:揭開蔣介石的真面目(13)第15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1)
第16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2)第17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3)第18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4)
第19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5)第20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6)第21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7)
第22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8)第23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9)第24節:窮追猛打“臺獨教父”(10)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