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千古中醫故事   》 聖名傳千古(1)      孫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李時珍遍嘗百草,以身試毒,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博採衆長,耗費畢生心血,完成了傳世經典《本草綱目》。作為中醫藥學的集大成者,李時珍是如何搜集到一萬多個藥方的呢?他又是如何保證這些藥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李時珍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李時珍如果不能在長期的行醫和研究過程中摸索、探究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符合科學研究基本要求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話,是不可能完成《本草綱目》這樣的巨著的。而這正是李時珍留給我們後人的又一筆寶貴的財富,甚至可以說是最寶貴的財富。
  我舉一個例子,大傢都知道曼陀羅花,在武打小說裏經常出現,誰想算計別人,要麻翻他,就用曼陀羅花。曼陀羅花是一種有麻醉作用的藥物,它當然不僅僅是武功不怎麽行的那些大俠手中的武器了,在醫療當中也有它的用途。問題是,由於方言不同、記載各異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李時珍之前,中醫藥界好多人已經不知道什麽是曼陀羅花了。後來李時珍到武當山訪問藥農,纔重新判定了這味重要的藥物。李時珍在當地瞭解到,原來在武當山叫做“風茄兒”的這種藥就是曼陀羅花。為了判明曼陀羅花究竟有沒有傳說當中的功能,李時珍就拿自己的身體做了實驗。傳說當中,怎麽來描寫曼陀羅花的功能呢?“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意思是是這種曼陀羅花,如果人們一邊笑一邊去采,采完以後把它釀成酒,喝下去人就會笑,因為人是笑着去采它的;人一邊跳着舞一邊去采,采完了以後釀酒飲,喝完以後你會舞蹈,因為人是舞蹈着去采的。當然這證明它是有一種麻醉作用,有一種幻化作用的。神乎其神,那人們爬着去采,喝了它一吼就爬着?人們翻着跟頭去采,喝了以後就翻着跟頭?按照記載應該是這樣的吧,那麽李時珍的實驗結果是什麽呢?“予嘗試者,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本草綱目》)。李時珍明確告訴我們,他嘗過,李時珍去把它采來以後釀成酒,他用自己實驗得出的結果是,必須喝到半醉半醒之間,還得有一個人,在李時珍面前哈哈笑,這個時候李時珍會跟着他哈哈笑;一個人在李時珍面前跳,李時珍也會跟着他跳,否則無用。就是說這個麻醉作用,必須有個外界的引導,並不像傳說說得那麽神。自己沒試過,怎麽會知道?但是試出事來呢?誰也不敢保證。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一直有一種說法,“神農嘗本草,一日遭七十毒”。是說神農親自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植物,一天被毒了七十回,因為他不知道這些植物有毒。這也就是說,傳統醫生的職業是有高度的危險性的,有些藥物是必須拿自己的身體去做實驗,去嘗試。李時珍不衹一次這麽做過。
  神醫李時珍遍嘗百草,以自己的身體做賭註,一次次地試驗各種草藥的功用。在他所撰寫的《本草綱目》中,共發現新藥374種,記錄藥方11000多則。那麽,這麽多的藥方,大多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我給大傢舉一個例子,第一個,何首烏的來歷和特性。一般人都知道何首烏,在魯迅的小說裏就有何首烏。何首烏有什麽特性?它是怎麽來的?就是李時珍通過對古代史籍的考察而搞明白的。
  唐代有個僧人叫能嗣,這個僧人本名叫何田兒,姓何,58歲了,沒有兒子,實在是痛苦不堪,就出傢了。晚上睡在山野裏,看見夜色裏面有兩株藤,相距三尺,這兩株藤並不在一起,但是在晚上就相交相纏相繞,能嗣一看,覺得很奇怪,估計能嗣那個時候也餓了,就過去惡狠狠地把這兩株藤的根給它挖出來,吃了。誰知這一吃,頭髮變黑,連生數子,而且父子的壽命都超過160歲,他的孫子就叫何首烏。那何田兒的孫子,名字就叫何首烏,就把這個秘方給透露出來了,我爺爺就是吃的這個東西,纔有了俺,對吧?透露出來,我爺爺160歲,俺現在也一百多歲。原來這個藤的名字叫夜交藤,就是夜裏交纏在一起的藤,而到了這個何首烏出來呢,用一個人名,替換掉了這個植物名,從今往後叫何首烏。何首烏這個人恐怕不是子虛烏有的,唐朝著名的思想傢,和韓愈幾乎齊名的李翺,曾經寫過《何首烏傳》,看樣子是有這個人的。李時珍就利用這個美妙的故事,加上自己在醫學上的實驗,判明何首烏“益血氣,黑須發,悅顔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本草綱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診病聖手(1)診病聖手(2)診病聖手(3)診病聖手(4)診病聖手(5)扁鵲之謎(1)
扁鵲之謎(2)扁鵲之謎(3)扁鵲之謎(4)附錄(1)神醫傳奇(1)神醫傳奇(2)
神醫傳奇(3)神醫傳奇(4)華佗之死(1)華佗之死(2)華佗之死(3)華佗之死(4)
附錄醫聖之路(1)醫聖之路(2)醫聖之路(3)醫聖之路(4)醫聖之路(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