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68節:僧眼看臺灣(67)      體恆 Ti Heng

  四、臺灣佛教的國際化程度很高
  臺灣佛教不管大山頭,還是一般的寺院,衹要有一點兒規模,都盡可能與國際聯繫,讓世界走進來,使自己走出去。臺灣有非常多的佛學院都接受外國留學生,也派出不少的人出外留學。一般社會上的國際化,更不用說了。因此,臺灣的寺院裏,什麽膚色的人都有,什麽國傢的人都有。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不少寺院,經常舉辦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國際性的弘法活動。我們到法鼓山兩個月時間,竟然參與了近十次國際性活動。發達的國際化使臺灣佛教保持了暢通的信息來源與高度的戰略眼光,在國際上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五、臺灣佛教的道風十分嚴整
  由於臺灣佛教界慷慨、熱情的作風,使很多人誤以為臺灣的出傢人都很富裕,其實不是。大多數出傢人生活非常簡單、儉樸,甚至是清貧的!舉例來說,絶大多數臺灣寺院的出傢人,每月的單資衹有500-1000臺幣(合人民幣約125-250元)。這在物價奇高的臺灣形同完全沒有錢。
  多數寺院、僧團的戒律、組織規定,都非常嚴格。普通僧衆幾乎沒有個人的生活空間,幾乎沒有個人支配的時間。他們的佛事,像早晚課、法會等,無論是場面還是唱念,都特別地莊嚴、認真、整齊。他們組織的任何活動,都是反復演練,整齊有序,有條不紊。
  出傢僧衆非常註重威儀,言行舉止端莊有禮,看不到粗野與放逸的表現。
  正是因為出傢人起到了社會的表率作用,所以臺灣的出傢人,社會地位非常高,走到哪裏,都受到尊敬。社會上的人,會盡一切可能為出傢人提供便利。他們真可謂人天師表,醒世明燈。
  六、臺灣佛教的社會化程度非常高
  在不失自己根本特色的前提下,臺灣佛教盡可能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比如:佛教經營的有圖書、雜志、出版等文化事業,電臺、電視臺等傳媒事業,茶館、咖啡館、素食的製作與經營等服務事業、佛教用品的製造與經營等工商事業。
  一些寺院專門生産的禪椅、禪凳、茶葉、素食、香燭、書籍等用品,很受社會歡迎!一些寺院創辦的養老院很成功,有癱瘓的老人,在這裏受到悉心照料,又能站起來,於是吸引更多的老人前來。
  寺院開辦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等教育機構,開辦有醫院、診所、流浪動物收養所等慈善機構,甚至還有出傢人直接做生意或經營種植業的,例如買賣商品、種植果園、菜園、農場等。這些社會事業的利潤,一部分補貼弘法工作,一部分用於慈善事業,大大減輕了寺院募捐的壓力。
  臺灣佛教的發達,不純粹是信衆捐獻的力量,也與佛教自身努力地發展經濟有關,這應該也是漢傳佛教"農禪並重"傳統的繼承。不過,在當代社會,"禪"沒有變,而"農"的範圍擴大了,不僅涉及到農業、製造業,還包括了文化傳媒業、信息産業等,衹要是合法的、符合佛法精神的,都有參與。對此現象,臺灣"政府"的態度是既不支持,但也絶不反對,任其自由發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僧眼看臺灣(1)第3節:僧眼看臺灣(2)第4節:僧眼看臺灣(3)
第5節:僧眼看臺灣(4)第6節:僧眼看臺灣(5)第7節:僧眼看臺灣(6)第8節:僧眼看臺灣(7)
第9節:僧眼看臺灣(8)第10節:僧眼看臺灣(9)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