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皇家医事 》
哀世之君的宿命(1)
屈维英 Qu Weiying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不外乎是一部“以一人治天下,以天下奉一人”的历史,注定逃不过君明则社稷兴、君昏则社稷衰的宿命。
大清王朝自乾隆皇帝以后,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剧,国运可谓一代不如一代。有意思的是,皇帝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与王朝的气数息息相关。从清宫医案上看,清朝自嘉庆、道光帝始,皇帝的精力和体魄都大不如前,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康熙、乾隆这样精力弥满的高寿皇帝,不是病秧子,就是短命儿,承受各种政治风雨的能力大大减弱。咸丰帝的命运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出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这一天,对51岁的道光帝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在此之前,道光帝曾有过三个皇子,但都先后夭折,因此,皇四子的诞生给心情沮丧的道光帝带来了希望。道光二十六年,64岁的老皇帝决定立储。立秋这一天,他亲书:“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驾崩,正月二十六日,奕詝在故宫太和殿行登基大典,王公百官朝贺如仪,改年号为咸丰元年,当时的他只有20岁。
但咸丰帝并不是诸皇子优胜劣汰的结果。清宫医案表明,咸丰常年患有腿疾,行动不便,久治不愈。咸丰六年皇帝曾在医案中做此朱批:“冬至,南郊大祀,朕亲诣行礼,惟因腿疾致累,恐升降失仪,反不足以昭诚敬,况朕思两边配案三献,往返行走,亦稍觉繁,朕意欲酌量改减,以严对越,或传谕改议,或明发旨饬令改议,着恭亲王等商量妥协,于明日见面时当面再奏。”
更为严重的是,咸丰自小就患有肺痨,身体比较虚弱。肺痨可能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肺结核,这是一种除了天花之外在当时最为流行的传染病,基本也属于不治之症,但与天花不同的是,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病,如果调理得当,虽然不至于像天花患者那样很快就死亡,但健康也难以维持长久。
肺结核病人最怕精神刺激,《红楼梦》中那个整天娇喘微微、泪光点点的林黛玉得的就是这种玻
脉案说明,咸丰帝的病情恶化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炮轰天津大沽口,逐日逼近北京。在这危难关头,咸丰帝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携成群后妃仓皇出逃,于八月十六日到达热河避暑山庄。此时的咸丰一路颠簸,惊魂未定,一到热河就因伤风感冒而引发痰喘,病倒了。经过太医的多方诊治,病情稍有好转。
到了第二年春天,咸丰帝常有吐血,本打算二月三日回京,到了二月二十一日病情加重,他将自己的病情宣示给留京大臣:“……咳嗽不止,红痰屡见,非静摄断难奏效。”到了夏天,他旧病未愈,又添腹泻。六月九日是他三十一岁生日,他勉强接受百官朝贺后,便支撑不住,命太监扶掖回宫。苦苦支撑到七月中旬,咸丰帝就已经病入膏肓了。过了一日,即到了七月十六日早晨起床后,由太监梳好头,点了鸭丁粳米粥,中午又点了羊肉片白菜、脍伞单、炒豆腐、羊肉丝炒豆芽,到了晚上,他刚刚用过晚膳,便突然晕厥过去,直到深夜才苏醒过来。
病危之中,咸丰不得不考虑后事了。于是,他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病榻上紧急召见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授为顾命大臣,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而此时咸丰帝已经眼花手软,无法亲笔朱谕,只得叫人代笔。第二天清晨,他就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载淳继位后发出谕旨述说了咸丰致死的原因和过程:“……上年夏间偶患痰嗽,旋即调摄就痊,秋间巡幸滦阳,圣体康强犹昔,乃因各省寇氛示靖,宵旰焦劳,到本年春间,风寒感发旧疾,六月间复患腹泻,以致元气渐亏,本月十六日力疾,十七日寅刻,龙驭上宾。”
咸丰帝青年病死,除了肺结核等沉疴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皇家医事》目录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 | 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 | 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 |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 | 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药(1) | 帝王也需用猛药(2) | 医疗护理方法多(1) | 医疗护理方法多(2) |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 | 药材地道要讲究 | 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 | 重视未病控病情(1) | 重视未病控病情(2) | 中医治西人 | 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 | 临终救命生脉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