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銅駝荊棘群魔舞--西晉的幾次宮廷政變(5)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清河王司馬遐率軍包圍了衛瓘的府第。禁軍中有一個小頭目榮晦,原來曾是衛瓘的屬官,因過失被衛瓘大駡後趕了出去。如今他作了禁軍頭目,便藉機報復。他帶頭衝進衛府,不由分說就把衛瓘及其子孫九人全都殺了,還煽動士兵把衛傢的財産搶了個精光。
衛瓘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也是晉初著名的書法傢。他的無端被殺,引起了人們的同情。尚書郎索靖草書與衛瓘齊名。他目睹這場變亂,無限感慨地指着皇宮門口的銅駝說:“天下將要大亂,以後你們都要埋沒在荊棘叢中了。後來人們就用“銅駝荊棘”來形容變亂後的殘破景象。
兩個輔政大臣接連被殺,文武百官倉皇失措,人人自危。太子少傅張華派人對賈後說:“楚王連殺二公,國傢威權眼看着就要落在他的手裏。如果讓其得逞,皇上如何得以自安?應該以專權擅殺之罪,將楚王處死。1
張華的建議正中賈後下懷。原來,這個狠毒的女魔早就盤算了一石二鳥之計:先藉楚王除去司馬亮和衛瓘,然後再以專權擅殺之罪除掉楚王。這樣,她自己就可獨攬大權。不過,她也擔心楚王桀驁難製,便嚮張華問計。張華隨即獻上了一條妙計:用騶虞幡製服楚王。
楚王殺掉司馬亮和衛瓘之後,岐盛勸他乘機除掉賈後,奪取政權。楚王正在猶豫不决的時候,殿中將軍王宮率領禁軍,搖着騶虞幡趕到了。這騶虞幡是一面綉着騶虞的旗幟。騶虞是古代傳說中一種生性仁愛的神獸,形狀似虎,卻决不傷害有生命之物,甚至連小草都不傷害。騶虞幡為皇帝所獨有,一般用作招降或調解兵亂。因此,人們對它格外敬畏,持有騶虞幡的官員便被視為皇帝的真正代表。王宮來到楚王面前,對聚集在楚王周圍的將士們大聲宣佈:“楚王假傳聖旨。擅殺大臣,傷天害理,罪不容誅。敢助紂為虐者,殺無赦1
衆人一聽此言,頓時四散逃命。最後衹剩下楚王孤零零一個人,倉惶不知所措。早有禁軍衝上前去,將他捆綁起來。
楚王被處死前,從懷中掏出晉惠帝命令他逮捕司馬亮和衛瓘的青紙詔書,流着眼淚嚮監斬官劉頌說:“我是先帝的親生兒子,為什麽也要受這麽大的冤枉?”然而,此時他有口難辯,說什麽也沒有用了。殺人如麻的楚王司馬瑋,終於成了刀下之鬼。他的親信公孫宏、岐盛等也都同時被殺,並被滅了三族,又有幾百人死於非命。與此同時,賈後又貓哭耗子假慈悲,下令為司馬亮和衛瓘伸冤昭雪,但他們的傢屬卻幾乎被斬盡殺絶了。
賈後一箭雙雕,先後殺了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除去了心腹之患。從此,賈後大權獨攬,形成了悍婦控製白癡皇帝,擾亂政事的局面。但同時她也起用張華、裴頠等幾個有才幹的大臣主持朝政、掌管機要。賈後對他們比較敬重,他們也盡心輔佐,所以,政權有幾年比較安定。史稱“雖闇主在上,而朝野安靜”。但是,張華等人雖有才幹,無奈晉朝的動亂格局已經形成,不久,政局又動蕩起來。
一箭雙雕
晉惠帝即位後,因賈後無子,便立後宮謝氏所生的司馬遹為太子。賈後對此十分不滿,費盡心機想廢掉太子。
司馬遹小時候十分聰明,晉武帝生前很喜歡他,逢人便說:“這孩子很像他的太祖爺(司馬懿),將來一定能大興天下。”晉武帝之所以沒有廢掉自己的白癡太子,和司馬遹也不無關係。
近墨者黑。在奢侈糜爛的宮廷環境熏陶下,司馬遹長大後,變得十分貪玩,不願讀書學習。司馬遹的母親傢裏原來是殺豬宰羊的,可能是遺傳因素起作用吧,司馬遹專愛和宦官、宮女們一起開酒肉鋪子玩。他有個特別的本領,不管是酒是肉,他用手一提,就能知道分量多少。他雖然貴為太子,卻非常貪財。東宮裏種的蔬菜,養的雞鴨,他都派人拿到市場上去賣。中捨人(太子屬官)杜錫能經常勸阻他。他嫌杜錫能羅嗦,在杜錫能的座墊上倒插了很多鋼針,把杜錫能刺得滿屁股流血。時間一長。人們都為太子的不成器擔憂,賈後卻暗自高興。她經常派人引誘太子去幹壞事,希望太子越變越壞,好有理由廢掉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目錄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 毒美人禍亂邦國(1) | 毒美人禍亂邦國(2) | 毒美人禍亂邦國(3) | 毒美人禍亂邦國(4)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 | 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