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11.???? 戰(6)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巴國在枳建都之後,三峽地區各處天然????泉,不但成為巴國迅速強盛起來的重要支撐,而且也為日益強大的楚國所覬覦。春秋時期,當廩君部巴人正奮力越過川鄂山地,重返長江三峽地區之際,曾參與武王伐紂戰爭的庸國已臣服於楚。庸國的立國之地即在今日湖北西北部及渝東巫山、巫溪與陝西安康諸縣接壤的竹山、竹溪一帶。楚王熊延封其兄長熊摯的兒子於峽江之地,建立了夔子國。此時的巫山一帶,已是楚國沿江西進過程中從庸國奪取到手的一片新土。自此之後,巫山地區便直接歸屬於楚國管轄。
庸國為着獨自擁有賴以生存的寶山????泉,公元前611年庸國趁楚國發生大饑荒、戎人攻打楚國之機,“帥群蠻以叛楚”。楚人聯合巴、秦,一舉滅掉了庸國,奪得了寶山????泉,並在巫山設置了巫郡。
近年巫山發現不少東周文化遺址和墓地,在藍傢寨、琵琶洲、和大溪遺址出土有環首刀、箭鏃、帶鈎等銅器以及鐝、鍤、鏟等鐵器。藍傢寨遺址包含有巴、楚文化因素,表明東周時期大昌盆地已是巴楚文化交匯的重要地區。在琵琶洲和麥沱等遺址發掘的戰國時期土坑墓,具有濃厚的楚文化特點,這說明當時大批楚人已進入到三峽腹心地帶大巫山地區。
巴國豐富的井????,讓周邊強鄰眼紅不已。哺育了巴人先祖的????,也因此成了巴人滅頂之災的導火索。為爭奪巫郡和巴國領地所擁有的天然????泉以及土地、森林、水道等自然資源,巴楚相爭達數百年之久。戰國中後期,楚國以凌厲的軍事攻勢不斷沿江嚮西進逼,攻占巴國疆土,掠奪巴國????泉。據史料記載,戰國末年國力強大的楚國、秦國曾多次進攻巴國,搶奪????井,最後逼迫巴國首領“巴蔓子”刎頸自殺,繁榮一時的巴國在戰國舞臺上就這樣消失了。
當時巴東????泉發生過一次????工暴動,巴國將軍巴蔓子情急之中不得不嚮鄰近的楚國藉師救援,條件是事成之後許割巴東三城。結果楚王出師,幫巴蔓子平定了巴國內亂。楚王要求巴蔓子踐約,可得到的回答是:“我藉楚國的威力平定了內難,原本是許諾獻楚王三城。請把我的頭拿去作為謝禮,想要我們的城是不可能的。” 巴蔓子於是拔劍自刎了。
楚國使者拿了人頭回去見楚王,楚王感嘆地說:“如果讓我得到像巴蔓子這樣的大臣,我還要那些城做什麽!”於是以上卿之禮安葬巴蔓子的人頭。再想想巴蔓子話裏的話,好像就是“要????沒有,要命有一條!”巴蔓子身首異處,他的墓不僅在今重慶夫子池有,湖北利川七曜山麓也有。後來秦滅巴國,又與楚人展開了????泉的爭奪戰。秦人很快控製了三峽????泉,這樣一來,三峽????就成了秦統一六國的重要戰略資源。
秦楚峽江拉鋸戰
秦滅巴蜀時,楚國已奪取巴國的枳(今涪陵),幾近完全占領了巴國的????泉。在秦楚對立之下,楚人扼製嚮秦地行????。這樣對立了八年(公元前316-308)時間,秦國的巴、蜀、漢中三郡人民忍受不了缺乏食????的痛苦,迫使秦不得不舉十萬遠征軍浮船伐楚。
秦直到奪得安寧????泉與鬱山????泉,建立黔中郡後,初步解决了????荒問題。這期間楚國又因大江水運之便從枳奪去了鬱山????泉,使秦人再感????荒的壓力,於是秦國開展了再一次爭奪巴東????泉的攻勢。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三十六年),秦命白起繞由東方突襲楚國都,拔鄢郢,燒夷陵,截斷楚國援救巫黔中的道路。又助蜀守張若再次發兵,浮江取楚巫黔中。秦軍這次兩路軍配合,最終全部占有巴東????泉地區。
這樣一來,楚國反而斷了食????來源。於是楚頃襄王率衆奔陳,去仰給淮海食????。當時人蘇代有這樣一句話:“楚得枳而國亡”(《燕策》),說枳為巴東????泉樞紐之地,為秦人所必爭之地,如果秦爭之不得,那就必定决心滅掉楚國。不當得到的你得到了,那自然就惹禍上身了。
秦國這次先滅楚社稷,以其地為南郡。因為巫黔中的楚人拼死抵抗,第二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蜀守張若纔取得了枳與巫山,再一次復立黔中郡。楚人不能甘心喪失了巫黔????泉,衹不過一年時間,因“秦江旁人民反秦”(《六國表》),於是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取秦所拔楚江旁十五邑以為郡(《楚世傢》),又重新據有巴東????泉,建立巫郡,楚人不再鬧????荒了。宋玉著名的《高唐》、《神女》兩賦,便是作於此時,有學者說那是歌頌巫????入楚的詩賦,把食????比為神女,並非是真有一個神女來自薦楚王的枕席。到三峽一遊,眺神女望高唐,我們也許想不到三峽産????這一層,不知道因為????還發生了這許多的故事。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