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68節:第十八章 道廢      林語堂 Lin Yutang

  第十八章 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 (14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傢昏亂,有忠臣。
  [語譯]
  大道廢棄以後,纔有仁義;隨着智巧的出現以後,纔産生作偽;家庭不睦以後,纔顯出孝慈;國傢昏亂以後,纔産生忠臣。
  一、大道廢,仁義興
  聖人一用心設仁愛的教化,創義理的法度,天下就開始大亂起來;一發明縱恣無度的音樂、繁雜的禮儀,天下就開始分裂。換句話說:完整的樹木不去雕琢,怎麽可能做出祭祀用的器皿?白玉不去鑿毀,又怎能做出圭璋的玉器來?道德如果不曾廢棄,何必要仁義的教化?
  性情若沒有離開正道,要禮樂的制度做什麽?五色要是不混亂,誰會去做文采?五音要是不混離,誰會來應和六律?由此可知,雕琢木材,損毀物的本性製作器皿,是工匠的罪過;而毀壞純樸的道德以行仁義,就是聖人的罪過了。(《莊子》外篇第三章《馬蹄》)
  二、虛偽的起源
  本性的活動叫做"為"。若一個人的行為走錯了方向,就喪失了大道。(《莊子》雜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
  處世若有了戒心,就容易作偽;若是無心而任其自然,就難作偽了。(《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
  宋國的演門,有一個居民死了雙親,由於哀傷過度而面容憔悴,形銷骨立。宋君為表揚他的孝行,乃封他做官師。當地人聽到這個消息,逢着他們的父母死了,都拼命地傷害自己的形體,結果大半都因此而死。(《莊子》雜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第十九章 知所屬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 (15 )抱樸,少私寡欲 (16 )。
  [語譯]
  聰明和智巧傷害自然,所以棄絶它人民反而得到百倍的益處;仁和義束縛天性,所以棄絶它人民反而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機巧和貨利,能使人産生盜心,所以棄絶了它盜賊自然就絶跡。這三者都是巧飾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棄絶它們,而使人有所專屬。這便是外在的表現純真,內在保持質樸,減少私心,降低欲望。
  以下兩篇精選包含了莊子怒斥教化的言辭,他特別引用了老子的兩句話:"絶學,棄智"。在第二篇精選中,雖然他的駁斥稍嫌誇張,但確實也包含了深邃的哲理。當這些哲理被文明生活的物質條件取代時,人類心靈平靜的本質就已喪失。
  本章第一篇精選是《莊子》外篇《胠篋》的精華,談論的主題是"聖人生,大盜起"。第二精選則取自《在宥》。
  一、《胠篋》(開箱)
  為防備牙箱、探囊、摸櫃的小偷偷竊,必定要把東西用繩子捆好,用鎖鎖好的人,便是世上所謂的聰明人。但是大盜來了,背着櫃,提起箱,挑着行囊而逃,還惟恐你繩子捆得不緊,鑰匙鎖得不牢呢!這樣看起來,所謂的聰明人不就替大盜做了預備工作嗎?
  姑且針對此事談論一下:試看世上的聰明人有哪個不替大盜做鋪路工作?有哪個聖人不替大盜看守的?何以見得呢?舉個例子說吧!
  從前齊國人口衆多,城市相接,鄰里相連,雞和狗的叫聲各地都可聽到;捕魚的範圍和耕種的地區合起來不下兩千餘裏;全國境內,凡是建立宗廟社稷,實施地方行政等事,無不以聖人的法則為主。
  但是自從田成子 (17 )殺了齊君奪得齊國後,竟連齊國取法於聖人治理國傢的法度也一並"偷竊"了。所以田成子雖名為盜賊,卻能身居堯、舜的地位。當時小國不敢嚮他抗議,大國不敢對他討伐,竟使他的子孫傳到十二代 (18 ),這不是以聖人之法,來保護盜賊的安全嗎?
  再進一步說吧!試看世上有哪個最聰明的人不替大盜積蓄貨財?有哪個大聖人不為大盜防守贓物的?何以見得呢?
  今且以竜逢被殺,比幹被挖心,萇弘被破腸,子胥的屍體被投在江裏,任其腐爛等事來看,這四人是那麽賢能,還不免被殺被棄,聖人法度的禍害也就可想見一斑了。
  所以盜蹠的徒弟問他說:"強盜也有道嗎?"
  盜蹠說:"怎麽會沒有道?譬如,起意偷人傢屋裏的東西,先要推測裏面的虛實,如果能算得準確,就是聖德;先進去就是勇;後出來就是義;知道見機行事就是智;分贓公平就是仁。沒有這五種德性而能成為大盜的,可說是天下絶無僅有的事。"
  這樣看來,行善的人若未獲聖人的道,就不能立身;盜賊沒有聖人的道也無法行盜。但是由於天下的好人少,壞人多,所以也使得聖人之道為天下謀利的少,禍害天下的反而多了。因此有人說:"把嘴唇掀起來,牙齒就覺得寒冷;魯國的酒薄了,趙國的京城就被圍 (19 )。"聖人和大盜原是彼此相連的。世人衹要有聖人,便少不了大盜。
  就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要天下大治,必得打倒聖人,釋放盜賊纔行。這跟泉水幹了,山𠔌纔空虛,高山平了,深澤才能填平是一樣的道理。衹要聖人一死,大盜平息,天下方能太平無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