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與哲學大師一起漫步:與哲學大師的人生對話   》 第68節:二、選擇(1)      高路 Gao Lu

  二、選擇
  薩特帶他們去的那傢咖啡館的店名叫"弗洛"。本來這不過是一傢再普通不過的咖啡館,與巴黎上百所同類店鋪沒多大區別。但自從薩特和他的伴侶西蒙娜·德·波伏瓦(6)出了名後,"弗洛"的命運就變了,成了一傢傳播存在主義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主題咖啡館,因為這間店鋪曾長期充當薩特和波伏瓦的工作地點。他們在那裏寫作、討論、閱讀,當然也有爭論,咖啡就擺在面前,而且永遠冒着縷縷熱氣。在這個地方爭吵倒也浪漫,帶着一股濃濃的咖啡味道。有時候他們也無所事事地坐在平臺上,議論那些來來往往的人們。如果碰巧鄰桌是幾個毛頭小子,又碰巧有漂亮女子風情萬種地走來,您聽吧,"嘖嘖"聲立即響起,聲音大得足以傳到那位美人耳中,而她就會優雅地揚起玉臂,送來一個長長的飛吻。每當這個時候,薩特也想加入進去,可惜人傢不把他當做一夥,認為他衹配敲敲邊鼓。
  他們走進咖啡館,裏面很清靜,那些存在主義者們都跑到街上參加學生運動去了。
  看到薩特,閑得不耐煩的侍者立即精神一振,殷勤地迎上來,麻利地拉出椅子,又麻利地端上咖啡。
  "太客氣了,讓人有點受不了。"楊慧評論道。
  "那是,祖師爺來了嘛。"李智說。
  "其實,我不喜歡存在主義的標簽。"薩特語出驚人。"但既然人們這樣稱呼我,我也就接受了。"
  "什麽是存在主義?"楊慧問。
  "如果一定要對存在主義做一個界定的話,那麽用一句話概括,其主旨就是主張存在先於本質。"薩特答道。
  "這是什麽意思呢?"楊慧又問。
  "很簡單,"薩特說,"這意思就是人首先存在着,而後纔確定自己是什麽。為什麽這樣說呢?聯繫前面我講的意識的本質就很容易理解了。意識自身是虛無,沒有任何規定性;存在是偶然的、無意義的,因此,我們自己不是別的什麽力量的産物,既不是上帝按照他心目中人的概念創造出來的,也不是所謂的普遍人性的體現。人自己設計自己、决定自己,是自己的創造物,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正是在這裏,人與物徹底區別開來。一件産品,譬如這衹咖啡杯,是工程師根據杯子的概念設計出圖紙,工人依照圖紙製造出産品,於是纔有了這個東西。這個過程是本質先於存在,是技術運用,由此可以說,本質優先的觀點實際上堅持的是技術的觀念。"
  李智心中一震,這個觀點太深刻了,別看衹是將存在和本質的地位顛倒了一下,但卻是根本性的,這絶不僅僅是對人與物的區分,還關係到人類發展的現實前景。特別是在今天科技發達到幾乎可以製造出一切的時代,如果任由技術的觀念泛濫,後果將是災難性的,一旦人像咖啡杯子一樣被造出來,人的生命也就會像杯子一樣不值錢了,到那時,人還有什麽尊嚴可言?
  "現在我們可以談論自由了。"薩特說着又咬起了手指,眼睛看着放在一邊的煙斗。楊慧頓時醒悟過來,他想抽煙,於是連忙拿起煙斗放到薩特手上。薩特裝上煙絲,猛地吸一口,扭過頭去把煙霧噴嚮一邊。
  他咳了一聲,開口道:"既然意識是虛無,存在無意義,上帝的戒律和各種價值標準都不能决定我們的生活,那麽,我們就衹能靠自己了,這樣一來,人就是自由的。這種自由不是誰規定的,也不是誰賜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在某個時候、某個領域有自由,在另外的時候和領域就沒有自由,自由是完全的。你們看到了,我是在存在的層面上論證自由的,人的存在與自由是一回事,因此,我所主張的自由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自由,這是一種根子上的自由。"
  "自由是人的命,想不自由都不成。"李智談出自己的理解。
  "對,就是這個意思。"薩特磕磕煙斗,又裝上煙絲。"人成為怎樣的人,具有什麽樣的本質,完全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說說我自己吧。你們知道,在預備班二年級時我喜歡上了哲學,後來我選擇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習哲學,畢業後我參加了哲學教師資格會考,你要想當教師,就必須通過考試。成績下來了,我名列第50位,全班倒數第一。來年再考,拿了個正數第一,終於當上了一名中學哲學教師。我選擇了哲學,對我來說,哲學就是一切;我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儘管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讓我厭惡。我要說的是,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沒有什麽能干涉我、限製我。我存在着,把自己設計成哲學教師,從而投嚮未來,創造自己的生活,於是,就有了一個站在課堂上的薩特,就這麽簡單。"
  "據我瞭解,人們的選擇都是以一定的價值標準為根據的,難道這不是一種規定嗎?這又如何解釋您主張的選擇的絶對自由呢?"李智提出了疑問。
  對這個問題,薩特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我們被各種各樣的價值準則包圍着,人們一個勁地嚮我們推銷它們,然而,這些東西能左右我們的選擇嗎?他舉例說明,這件事發生在德國占領期間。他的一個學生來找他傾訴衷腸,這位學生打算偷渡到英國加入自由法軍去打擊德國人,為死於德軍槍彈下的大哥報仇,但又不忍心把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獨自拋下,他面臨着兩難的選擇。道德能幫助他解决難題嗎?讓我們來看一看吧。基督教的教義說,要博愛。然而,應該愛誰?是母親還是那些進行抵抗的戰士?不知道。康德的倫理學說認為,不能把他人當手段而要當做目的。然而,如果把母親作為目的而自己留下來,就把戰士們當成了手段;如果反過來的話,母親又成了手段。還是不知道。可見,道德標準並不能對選擇發生作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第1節:一、憤世(1)第2節:一、憤世(2)第3節:二、苦行(1)第4節:二、苦行(2)
第5節:二、苦行(3)第6節:三、自主(1)第7節:三、自主(2)第8節:三、自主(3)
第9節:一、性惡(1)第10節:一、性惡(2)第11節:一、性惡(3)第12節:二、霸道(1)
第13節:二、霸道(2)第14節:二、霸道(3)第15節:三、為人(1)第16節:三、為人(2)
第17節:三、為人(3)第18節:三、為人(4)第19節:一、存理(1)第20節:一、存理(2)
第21節:一、存理(3)第22節:一、存理(4)第23節:二、明理(1)第24節:二、明理(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