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 象喻的寻求者(16)      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74]JCMP,p.38.
  [75]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的四点指示》(1967年)。
  [76][77]《人民日报》社论(1970年10月30日)。
  [78][79][80]《吉林省长春市领导干部讲话》(1970年10月26日),广播讲话,cited and translated in China Quarterly,45 ∶ 202—203。
  [81]关于这些典范对1911年的革命家的影响的讨论,见Mary Backus Rankin,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39。
  [82]有关这些演变的细微的分析,见J.R.Levenson,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83]T.A.Hsia,Metaphor,Myth,Ritual,and the People’s Commune(Berkeley: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1961),p.25.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已经表示过,劳动英雄作为态度的楷模,对其他党员和广大群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见毛泽东:《采用新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载《解放日报》,1944-09-05。(这是《解放日报》的社论。———译注)
  [84]原文如此,张思德牺牲的日期是1944年9月5日,即抗日战争时期。———译注
  [85]Chuang,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p.28.
  [86]《革命青年的榜样》,32页,北京,外文出版社,1970。
  [87]同上书,25页。
  [88]同上书,28页。
  [89]这是从另一位英雄的日记中摘录的,见《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党员———李长忠》,2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
  [90]《列宁选集》,3版,第3卷,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1]毛泽东:《领导与民主》(1967年1月1日),见JCMP,p.133;也见CB,885 ∶ 12,它载有这段引文的第一部分,但未涉及民主的内容。这段话在《人民日报》1967年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中也提到过。见《毛泽东文集》,1版,第7卷,208~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2]Rosa Luxemburg,The Russian Revolution(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0),p.72.
  [93]毛泽东:《对〈陈正人同志蹲点报告〉的批示》(1965年1月29日),见JCMP,p.100;也见JPRS,23,以及CB,891 ∶ 49。
  [94]米洛万?德热拉斯(1911—?摇),南斯拉夫人,曾在南斯拉夫共产党和政府中担任过领导职务,1954年退党。———译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前言(3)前言(4)革命奠基人(1)革命奠基人(2)
革命奠基人(3)革命奠基人(4)革命奠基人(5)革命奠基人(6)革命奠基人(7)革命奠基人(8)
革命奠基人(9)革命奠基人(10)红太阳(1)红太阳(2)红太阳(3)红太阳(4)
红太阳(5)“独裁者”(1)“独裁者”(2)“独裁者”(3)“独裁者”(4)“独裁者”(5)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