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与《明报》 》
第68节:第二十章 六亿元商誉(3)
张圭阳 Zhang Guiyang
林山木所说的"报纸",相信是指《成报》、《明报》这些综合性报纸而言。《信报》创刊之初,得到许多《明报》专栏作家的支持,如原本在《明报》经济版写"股市漫步"的陈昆仑、"香港股市"的思聪、"投资者日记"的曹仁超(本名曹志明),也为《信报》撰写同名专栏;《明报》报社同仁如陈非(本名龙国云,《明报》采访主任)为《信报》写"千金集";《明报》港闻编辑江之南(本名王陵)为《信报》写"商场趣异录";碧琪(本名韩中旋,《明报》编辑主任)为《信报》写"中区丽人"。
林山木也在发刊的社评中向金庸和《明报》的旧同事致谢,坦言在筹备期间得到他们的指导和鼓励。
早在1985年,金庸想出版多一份新报章,名为《企业报》,新报章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财经新闻,可以与《信报》抗衡;第二部分针对读者的消费生活,要更专业化,增加图表,多报道大公司、财团内的情况及发展史。金庸深信,新报章有优势可以与《信报》竞争,原因是《信报》与中国的关系,不及《明报》与中国的关系。香港与中国经济发展大有关连,新报章可作更深入报道。在人力部署上,属意由《明报晚报》总编辑王世瑜出任《企业报》总编辑兼总经理。工作人员由《财经日报》及《明报晚报》合成。
《财经日报》原只是由黄杨烈等人创办,后来因为财政来源短绌,向金庸借款二十万元。金庸一直希望能够拥有一份财经报章,因此当《财经日报》再向金庸借贷时,金庸便提出收购《财经日报》。《明报》在1982年收购《财经日报》后,《财经日报》连续三年亏蚀。1983年至1984年财政年度亏蚀160万,1984年至1985年亏蚀180万元。金庸决定在1985年6月使《财经日报》与《明报晚报》的工作人员合并,另办《企业报》。后来拖至1986年《财经日报》结束后,《财经日报》的工作人员流失很快,《企业报》也就办不起来了。
《明报》集团另一份寿命非常短促的刊物是《明报电视周刊》。《明视》于1986年10月8日出版,第一版印了七万份,包销商承诺最初头三个月可以包销五万本。《明视》由《明报》执行董事郑君略负责,预计第一年便可以达到收支平衡,目标是可以取得三百六十万元的广告额。《明视》出版不到一年便停刊,主要是郑君略离开了《明报》,加上《明视》一开始便与《明报周刊》在争夺同一批读者,引起《明报周刊》工作人员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明视》销量不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停刊。
郑君略虽然在《明报》工作时间短暂,但是他把《明报》原有的一些业务扩大,另外成立数家子公司,从而扩大了《明报》的子公司数目。例如,成立明报杂志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出版《明报周刊》及《明报月刊》;成立明报财务有限公司,持有《明报》的商标专利;成立翠明假期有限公司,从事欧美长线旅游业务。翠明假期有限公司1991年营业额达1亿9千万元。
郑君略又建议成立"明报控股公司",有如下好处:1. 方便《明报》日后上市,也方便日后与其他机构合并;2. 建立子公司,分散风险;3. 建立子公司,使工作更有效率;4. 《明报》形成集团格局,更有利在收购与合并上的讨价还价;5. 财政资源归一,有利作其他投资决定。
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打破了往日由沈宝新所率领的经理部的家庭式操作。由于成立了众多子公司,一些中央会计制度便非常需要,人事管理亦要分层次进行。《明报》从经营与运作上,已经脱离了家庭式手工业者的范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 | 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 | 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 | 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 | 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 | 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 | 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 | 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 | 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 | 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 | 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 | 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 | 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