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宋史演義   》 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須眉豪氣舞劍吟詞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高宗聞金兵追至,亟乘樓船入海,留參知政事範宗尹,及御史中丞趙鼎,居守明州。適值張俊自越州到來,亦奉命為明州留守,且親付手札,內有“捍敵成功,當加王爵”等語。呂頤浩奏令從官以下,行止聽便。高宗道:“士大夫當知義理,豈可不扈朕同行?否則朕所到處,幾與盜寇相似了。”於是郎官以下,多半從衛。還有嬪禦吳氏,亦戎服隨行。吳氏籍隸開封,父名近,嘗夢至一亭,匾額上有侍康二字,兩旁遍植芍藥,獨放一花,妍麗可愛,醒後未解何兆。至吳女生年十四,秀外慧中,高宗在康邸時,選充下陳,頗加愛寵。吳近亦得任官武翼郎,才識侍康的夢兆,確有徵驗。及高宗奔波江、浙,惟吳氏不離左右,居然介胄而馳,而且知書識字,過目不忘,好算是一個才貌雙全的淑女。至是隨高宗航海,先至定海縣,繼至昌國縣,途次有白魚入舟,吳氏指魚稱賀道:“這是周人白魚的祥瑞呢。”高宗大悅,面封吳氏為和義郡夫人。無非喜諛,但宮女中有此雅人,卻也難得。百忙中插敘此文,為後文立後張本。未幾已是殘臘,接到越州被陷消息,不敢登陸,衹好移避溫、臺,悶坐在舟中過年。到了建炎四年正月,復得張俊捷報,纔敢移舟攏岸,暫泊臺州境內的章安鎮。過了十餘日,忽聞明州又被攻陷,急得高宗非常驚慌,連忙令水手啓椗,直嚮煙波浩渺間,飛逃去了。果得安樂否?
  小子敘到此處,不得不將越州、明州陷沒情形,略略表明。自金將阿裏蒲蘆渾帶領精騎,南追高宗,行至越州。宣撫使郭仲荀奔溫州,知府李鄴出降。蒲蘆渾留偏將琶八守城,自率兵再進。琶八送師出行,將要回城,忽有一大石飛來,與頭顱相距尺許。他急忙躲閃,幸免擊中。當下喝令軍士,拿住刺客。那刺客大聲呼道:“我大宋衛士唐琦也。如聞其聲。恨不能擊碎爾首,我今死,仍得為趙氏鬼。”琶八嘆道:“使人人似彼,趙氏何緻如此?”嗣又問道:“李鄴為帥,尚舉城迎降,汝為何人,敢下毒手?”琦厲聲道:“鄴為臣不忠,應碎屍萬段。”說至此,見鄴在旁,便怒目視鄴道:“我月受石米,不肯悖主,汝享國厚恩,甘心隆虜,尚算得是人類麽?”琶八令牽出斬首。琦至死,尚駡不絶口,不沒唐琦。這且按下。惟阿裏蒲蘆渾既離越州,渡曹娥江,至明州西門,張俊使統製劉保出戰,敗還城中。再遣統製楊沂中,及知州劉洪道,水陸並擊,衆殊死戰,殺死金人數千名。是日正當除夕,沂中等既殺退敵兵,方入城會飲,聊賞殘年。翌日為元旦,西風大作,金兵又來攻城,仍不能下。次日,益兵猛撲,張俊、劉洪道登城督守,且遣兵掩擊,殺傷大半,餘兵敗竄余姚,遣人嚮兀朮乞師。越四日,兀朮兵繼至,仍由阿裏蒲蘆渾督率進攻。張俊竟膽怯起來,出城趨臺州,劉洪道亦遁,城中無主,當然被金兵攻入,大肆屠掠。又乘勝進破昌國縣,聞高宗在章安鎮,亟用舟師力追。行至三百餘裏,未見高宗蹤跡,偏來了大舶數艘,趁着上風,來擊金兵。金兵舟小力弱,眼見得不能取勝,衹好回舟逃逸,倒被那大舶中的宋軍,痛擊了一陣。看官欲問那舶中主帥,乃是提領海舟張公裕。公裕既擊退金兵,返報高宗,高宗始回泊溫州港口。
  翰林學士汪藻,以諸將無功,請先斬王,以作士氣,此外量罪加貶,令他將功贖罪,高宗不從。幸兀朮已經飽欲,引兵還臨安,復縱火焚掠,將所有金帛財物,裝載了數百車,取道秀州,經過平江。留守周望奔入太湖,知府湯東野亦遁,兀朮大掠而去,徑趨常州、鎮江府。巧值浙西製置使韓世忠,在鎮江候着,專截兀朮歸路。兀朮見江上布滿戰船,料知不便徑渡,遂遣使至世忠處通問,且約戰期。世忠批準來書,即於明日决戰。是時梁夫人也在軍中,聞决戰有期,嚮世忠獻計道:“我兵不過八千人,敵兵卻不下十萬,若與他認真交戰,就是以一當十,也恐抵敵不住,妾身卻有一法,未知將軍肯見用否?”世忠道:“夫人如有妙計,如何不從?”梁夫人道:“來朝交戰時,由妾管領中軍,專任守禦,衹用炮弩等射住敵人,不與交鋒,將軍可領前後二隊,四面截殺,敵往東可嚮東截住,敵往西可嚮西截住,但看中軍旗鼓為號,妾願在樓櫓上面,竪旗擊鼓,將軍視旗所嚮,聞鼓進兵,若得就此掃蕩敵兵,免得他再窺江南了。”寫梁夫人。世忠道:“此計甚妙,但我也有一計在此。此間形勢,無過金山,山上有竜王廟,想兀朮必登山俯望,窺我虛實。我今日即遣將埋伏,如兀朮果中我計,便可將他擒來,不怕金兵不敗。”寫韓世忠。梁夫人喜道:“何不急行!”世忠遂召偏將蘇德,令帶了健卒二百名,登竜王廟,百人伏廟中,百人伏廟下岸側。俟聞江中鼓聲,岸兵先入,廟兵繼出,見敵即擒,不得有誤。蘇德領命去訖。世忠便親登船樓,置鼓坐旁,眼睜睜的望着山上,不消數時,果見有五騎登山,馳入廟中。他急用力撾鼓,聲應山𠔌。廟中伏兵先行殺出,敵騎忙即返馳,岸兵稍遲了一步,不及兜頭攔截,衹好與廟兵一同追趕。五騎中僅獲二騎,餘三騎飛馬奔逃。一騎急奔被蹶,墜而復起,竟得逃脫。世忠望將過去,見此人穿着紅袍,係着玉帶,料知定是兀朮,惟見他脫身而去,不禁長嘆道:“可惜可惜!”至蘇德將二騎牽來,果然是兀朮逃竄,愈覺嘆惜不止,惟婉責蘇德數語,便即罷事。
  是夕,即依着梁夫人計議,安排停當,專待廝殺。詰朝由梁夫人統領中軍,自坐樓櫓,準備擊鼓。但見她頭戴雉尾,足踏蠻靴,滿身裹着金甲,好似出塞的昭君,投梭的竜女。煞是好看。兀朮領兵殺至,遙望中軍樓船,坐着一位女釵裙,也不知她是何等人物,已先驚詫得很。輾轉一想,管不得什麽好歹,且先殺將過去,再作計較。當下傳令攻擊,專從中軍殺入。哪知梆聲一響,萬道強弩,註射出來,又有轟天大炮,接連發聲,數十百斤的巨石,似飛而至,觸着處不是斃人,就是碎船,任你如何強兵銳卒,一些兒都用不着。兀朮忙下令轉船,從斜刺裏東走,又聽得鼓聲大震,一彪水師突出中流,為首一員統帥,不是別人,正是威風凜凜的韓世忠。兀朮令他艦敵着,自己又轉舵西嚮,擬從西路過江,偏偏到了西邊,復有一員大將,領兵攔住,仔細一瞧,仍是那位韓元帥。用筆神妙。兀朮暗想道:“我今日見鬼了。那邊已派兵敵住了他,為何此處他又到來?”正在凝思的時候,旁邊閃出一人,大呼殺敵,仗着膽躍上船頭,去與世忠對仗。兀朮瞧着,乃是愛婿竜虎大王,忙欲叫他轉來,已是兩不相問,霎時間對面敵兵,統用長矛刺擊,帶戳帶鈎,把這位竜虎大王鈎下水去。兀朮急呼水手撈救,水手尚未泅江,那邊的水卒早已跳下水中,擒住竜虎大王,登船報功去了。兀朮又驚又憤,自欲督兵突路,哪禁得敵矛齊集,部衆紛紛落水,眼見得無隙可鑽,衹好麾衆退去。
  韓世忠追殺數裏,聽鼓聲已經中止,纔行收軍。返至樓船,見梁夫人已經下樓,不禁與她握手道:“夫人辛苦了!”梁夫人道:“為國忘勞,有甚麽辛苦!惟有無敵酋拿住?”世忠道:“拿住一個。”夫人道:“將軍快去發落,妾身略去休息,恐兀朮復來,再要動兵。”有備無患,的是行軍要訣。言畢,自去船後。世忠即命將竜虎大王牽到,問了數語,知是兀朮愛婿,便將他一刀兩段,結果性命。衹難為兀朮愛女。此外檢查軍士,沒甚死亡,不過傷了數名,統令他安心調治。忽有兀朮遣使致書,情願盡歸所掠,放他一條歸路。世忠不許,叱退來使。來使臨行時,又請添送名馬,世忠仍不許,來使衹好自去。兀朮因世忠不肯假道,遂自鎮江泝流而上,世忠也趕緊開船。金兵沿南岸,宋軍沿北岸,夾江相對,一些兒不肯放鬆。就是夜間亦這般對駛,擊柝聲互相應和。到了黎明,金兵已入黃天蕩。這黃天蕩,是個斷港,衹有進路,並無出路。兀朮不知路徑,掠得兩三個漁父,問明原委,纔覺叫苦不迭,再四躊躇,衹有懸賞求計。俗語說得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是得一謀士,也藉千金招致。當下果然有一土人獻策道:“此間望北十餘裏,有老鸛河故道,不過日久淤塞,因此不通。若發兵開掘,便好通道秦、淮了。”此人貪金助虜,辦屬可恨。兀朮大喜,立畀千金,即令兵士往鑿。兵士都想逃命,一齊動手,即夕成渠,長約三十餘裏,遂移船趨建康。薄暮到了牛頭山,忽然鼓角齊鳴,一彪軍攔住去路,兀朮還道是留駐的金兵,前來相接,因即拍馬當先,自去探望。遙見前面列着黑衣軍,又當天色蒼茫,辨不出是金軍,是宋軍,正遲疑間,突有鐵甲銀鍪的大將,挺槍躍馬,帶着百騎,如旋風般殺來。兀朮忙回入陣中,大呼道:“來將是宋人,須小心對敵。”部衆亟持械迎鬥,那大將已馳突入陣,憑着一桿丈八金槍,盤旋飛舞,幾似神出鬼沒,無人可當。金人被刺死無數,並因日色愈昏,弄得自相攻擊,伏屍滿途。兀朮忙策馬返奔,一口氣跑至新城,纔敢轉身回顧,見逃來的統是本部敗兵,後面卻沒有宋軍追着,心下稍稍寬慰,便問部衆道:“來將是什麽人?有這等厲害!”有一卒脫口應道:“就是嶽爺爺。”兀朮道:“莫非就是嶽飛嗎?果然名不虛傳。”從金人口中,敘出嶽飛,力避常套。是晚在新城紮營,命邏卒留心防守。兀朮也不敢安寢,待到夜靜更闌,方覺矇矓欲睡,夢中聞小校急報道:“嶽傢軍來了!”當即霍然躍起,披甲上馬,棄營急走。金兵也跟着奔潰。怎奈嶽傢軍力追不捨,慢一步的,都做了刀下鬼,惟腳生得長,腿跑得快,還算僥幸脫網,隨兀朮逃至竜灣。兀朮見嶽軍已返,檢點兵士,十成中已傷亡三五成,忍不住長嘆道:“我軍在建康時,衹防這嶽飛截我後路,所以令偏將王權等,留駐廣德境內,倚作後援,難道王權等已經失敗麽?現在此路不得過去,如何是好?”將士等進言道:“我等不如回趨黃天蕩,再嚮原路渡江,想韓世忠疑我已去,不至照前預備哩。”兀朮瀋吟半晌,方道:“除了此策,也沒有他法了。”遂自竜灣乘舟,再至黃天蕩。
  小子須補敘數語,表明嶽飛行蹤。嶽飛自兀朮南行,曾令部軍在後追躡,行至廣德境內,可巧遇着金將王權,兩下交戰數次,王權哪裏敵得過嶽飛,活活的被他拿去。還有首領四十餘,一並受擒。嶽飛將王權斬首,餘衆殺了一半,留了一半;復縱火毀盡敵營,進軍鍾村,本思南下勤王,衹因軍無現糧,不便遠涉,且料得兀朮不能持久,得了輜重,總要退歸原路,於是移駐牛頭山,專等兀朮回來,殺他一場爽快。至兀朮既經受創,仍逼還黃天蕩,又想江中有韓世忠守着,自己又帶着陸師,未合水戰,不如回攻建康,俟建康收復,再截兀朮未遲,於是自引兵嚮建康去了。是承上起下之筆,萬不可少。
  且說兀朮回走黃天蕩,衹望韓世忠已經解嚴,好教他渡江北歸,好容易駛了數裏,將出蕩口,不意口外仍泊着一字兒戰船,旗纛上面,統是鬥大的韓字,又忍不住叫起苦來。將士等恰都切齒道:“殿下不要過憂,我等拚命殺去,總可獲殿下過江,難道他們都不怕死嗎?”兀朮道:“但願如此,尚可生還,今且休息一宵,養足銳氣,明日並力殺出便了。”是夕兩軍相持不動,到了翌晨,金兵飽食一餐,便磨拳擦掌,鼓噪而出。那口外的戰船,果被衝開,分作兩道。金兵乘勢駛去,不料駛了一程,各戰船忽自繞漩渦。一艘一艘的沉嚮江底去了。怪極。看官道是何故?原來世忠知兀朮此來,必拚命爭道,他卻預備鐵綆,貫着大鈎,分授舟中壯士,但俟敵舟衝出,便用鐵鈎搭住敵舟,每一牽動,舟便沉下。金兵怎知此計,就是溺死以後,魂入水晶宮,還不曉得是若何致死。兀朮見前船被沉,急命後船退回,還得保全了好幾十艘,但心中已焦急的了不得,衹好請韓元帥答話。世忠即登樓與語,兀朮哀求假道,誓不再犯。也有此日。世忠朗聲道:“還我兩宮,復我疆土,我當寬汝一綫,令汝逃生。”兀朮語塞,轉舵退去。
  會聞金將孛堇太一一譯作貝勒搭葉。由撻懶遣來,率兵駐紮江北,援應兀朮,兀朮遙見金幟,膽稍放壯,再求與韓元帥會敘。兩下答話時,兀朮仍請假道,世忠當然不從。兀朮道:“韓將軍你不要太輕視我!我總要設法渡江。他日整軍再來,當滅盡你宋室人民。”世忠不答,就從背後拈弓註矢欲射,畢竟兀朮乖巧,返入船內,連忙返棹。世忠一箭射去,衹中着船篷罷了。兀朮退至黃天蕩,與諸將語道:“我看敵船甚大,恰來往如飛,差不多似使馬一般,奈何奈何?”諸將道:“前日鑿通老鸛河,是從懸賞得來,殿下何不再用此法?”兀朮道:“說得甚是。”遂又懸賞購募,求計破韓世忠。適有閩人王姓,登舟獻策,謂“應舟中載土,上鋪平板,並就船板鑿穴,當作劃槳,俟風息乃出。海舟無風不能動,可用火箭射他箬篷,當不攻自破了。”又是一個漢姦。兀朮大喜,依計而行。韓世忠恰未曾預防,反與梁夫人坐船賞月,酌酒談心。兩下裏飲了數巡,梁夫人忽顰眉嘆道:“將軍不可因一時小勝,忘了大敵,我想兀朮是著名敵帥,倘若被他逃去,必來復仇,將軍未得成功,反緻縱敵,豈不是轉功為罪麽?”世忠搖首道:“夫人也太多心了。兀朮已入死地,還有甚麽生理,待他糧盡道窮,管教他授首與我哩。”梁夫人道:“江南、江北統是金營,將軍總應小心。”一再戒慎,是金玉良言。世忠道:“江北的金兵,乃是陸師,不能入江,有何可慮?”言訖乘着三分酒興,拔劍起舞,將軍有驕色了。口吟滿江紅一闋,詞曰:
  萬裏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道秦宮漢帳,瑤臺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挂日煙塵側,嚮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竜虎嘯,風江泣,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敲碎,問蟾蜍,圓何缺?此詞曾載《說嶽全傳》。他書亦間或錄及,語語瀋雄,確是好詞,因不忍割愛,故亦錄之。
  吟罷,梁夫人見他已饒酒興,即請返寢,自語諸將道:“今夜月明如晝,想敵虜不敢來犯,但寧可謹慎為是。汝等應多備小舟,徹夜巡邏,以防不測。”諸將聽命。梁夫人乃自還寢處去了。誰料金兵一方面已用了閩人計,安排妥當,由兀朮刑牲祭天,竟乘着參橫月落,浪息風平的時候,驅衆殺來。
  正是:
  瞬息軍機生巨變,由來敗事出驕情。
  畢竟勝負如何,且至下回續敘。
  ----------餘少時閱《說嶽全傳》,嘗喜其敘事之熱鬧。及長,得覽《宋史》,乃知《嶽傳》中所載諸事,多半出諸臆造,並無確據,然猶謂小說性質,本與正史不同,非意外渲染,固不足醒閱者之目。迨閱及是編,載韓世忠、夫人與金兀術交戰黃天蕩事,與《說嶽傳》中相類。第彼則猶有增飾之詞,此則全從正史演出,而筆力之矯悍,獨出《說嶽全傳》之上。乃知編著小說,不在偽飾,但能靠着一支筆力,縱橫鼓舞,即實事亦固具大觀也。人亦何苦為憑空架飾之小說,以愚人耳目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
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
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鐘情再婚志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
第七回 李重進闔傢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徵巴蜀
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
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
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
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傢𠔌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
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
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驾親徵
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製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