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的人生之路(3)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這裏有一個問題,司馬遷說的“大期(jī)”是什麽意思?為《史記》作註的南朝人裴駰、唐朝人司馬貞等人認為“大期”就是12個月。北宋人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相信此說,幹脆把“大期”寫成“期年”。於是,許多人認為嬴政是12個月纔出生的。小孩12個月出生可信嗎?從懷孕周期看,這是特例,正常懷孕期是10個月。孩子12個月出生,不符合懷孕規律,所以有人懷疑嬴政不是呂不韋的兒子。
其實,對“期”還有一個解釋,就是一個時間的周期為期。期年,即一整年;期月,即一整月。司馬遷說的“大期”也可以解釋為懷孕的周期。20世紀2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鬍懷琛、葉紹鈞編著的《史記選》,在註釋“大期”時,作者曰:“大期,即孕足十月時。”
從《史記》看,趙姬被異人帶走後,沒有流産再孕的記載,而是“至大期時,生子政”,足月出生,這不就是呂不韋的孩子嗎?
倒退一步說,即使有人相信“大期,十二個月也”,也沒有關係,古往今來,由於種種原因,懷孕期超過十個月而生育的也並非沒有先例。山東的一位著名女作傢就親自發信告訴我:“我就是12個月生的,而且我家乡的許多人都知道。”她還給我講了一個“兩代名醫和一個女孩的故事”——她為什麽12個月纔出生。
之所以有人不相信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生父,還有一個原因是秦滅六國,那些仇視秦的六國分子憎恨秦始皇,於是編出呂不韋是秦始皇生父的故事,嬴政變成呂政,給人造成“六國未亡,而秦先亡”的印象,以發泄心頭之恨。在沒有證據之前,此說尚屬推論、猜想,還不足以推翻司馬遷之說。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不少地方能夠證明呂不韋和趙姬的關係曖昧,藕斷絲連。
請看下面的記載:“秦王年少,太後時時竊私通呂不韋。”對呂不韋而言,他不忘舊情,是個多情種;對趙姬而言,她年輕守寡,耐不住寂寞,呂不韋的光顧,給她帶來了生活的滿足和愉悅。但是,對於嬴政,對於這個一天天長大、逐漸懂事的青年小夥子而言,所看到的這一幕,是何種感受呢?他可能內心在問:這個男人是誰?他怎麽出入後宮如同進出自己的傢門?他怎麽和母親的關係這麽密切?我究竟是誰的孩子?誰是我的父親?
司馬遷真是製造懸念的高手,他的妙筆往往點到而已,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隨你去發揮想象。
精明的呂不韋後來突然發現朝廷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庭,和嬴政的關係絶不可輕易點明,當他發現“始皇帝益壯,太後淫不止”,他害怕了,“恐覺禍及己”,他要脫身止步,洗手上岸了。
讀《史記》至此,會讓人感到,呂不韋和趙姬的關係不是一般的外遇、婚外情,他們是真實情感的延續。自邯鄲獻姬後,他們的關係就一直沒斷!我們看到,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呂不韋大搖大擺出入後宮,甚至連嬴政都不回避。朝政大權在握的呂不韋可能想:“嬴政,那孩子不就是自傢人嗎?”然而,他後來發現,自己打錯算盤了,他和趙姬已不能再續舊情;他和政嬴政是君臣關係、政治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
如果他懸崖勒馬,早早了結這種關係,也許還能相安無事,可惜,呂不韋又做了一件錯事!
四,呂不韋與嫪毐
當呂不韋認識到與趙太後的關係再不結束,將影響自己的政治生命時,他當機立斷,不再入後宮,毅然了結了和太後的這一段情債。呂不韋這樣做是明智的抉擇,以他和嬴政的關係,衹要他不進後宮,大傢心照不宣,共謀強秦之策,倒也相安無事。不料呂不韋這個多情種,自己抽身之後卻嚮太後推薦了大陰人嫪毐,他想對得起太後,讓嫪毐替代自己,填補趙太後身邊的空缺,以滿足太後的生活需要。
當呂不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太後時,太後非常高興。原來,太後在邯鄲時就認識嫪毐。當時呂不韋帶着異人先去了秦國,因為走得倉促,趙姬和嬴政留在了趙國,在這期間兩人相識,嫪毐給趙姬留下了好印象,沒準兒兩人還有一腿!
呂不韋由於身份特殊,能夠出入後宮,而嫪毐是一個無職無權的威猛男人,後宮焉能隨便進入?能進後宮者衹有那些閹人。這可怎麽辦?把嫪毐閹了,再送進宮內,這對太後已失去意義了。還是呂不韋有主意,對太後說:“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意思是,可以讓嫪毐假裝受了宮刑,就可以在供職宮中的人員中得到他。於是呂不韋羅織罪名,將嫪毐抓起來,對其處以宮刑,太後則偷偷地送給主持宮刑的官吏許多禮物,讓他們假裝辦嫪毐——來個苦肉計,就算動了宮刑。為了做得逼真,還拔掉了他的鬍須,假充宦官,這就使嫪毐得以入內宮侍奉太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