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南明史   》 第四節 永歷朝廷在武岡      顧誠 Gu Cheng

  永歷帝由桂林逃到全州後,這裏已是軍閥劉承胤的勢力範圍。劉承胤原是一介武夫,常使用一根鐵棍,人稱“劉鐵棍”。明朝末年任黎靖參將,崇禎十六年武岡袁有志等起義攻殺岷王。他奉巡撫王聚奎之命帶兵鎮壓了這次起義,救出岷世子,升任副總兵①。弘光初,沅撫李乾德題授總兵官,鎮守武岡。1646年七月,隆武帝封他為定蠻伯②,從此擁兵自重。當1647年初永歷帝由梧州逃至桂林,驚魂不定時,他上疏迎駕,表面上是保護朝廷安全,實際上是挾天子以自重。這年(永歷元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在劉承胤唆使下,遷入武岡州③,以岷王府為行宮,劉承胤迎駕有功進封武岡侯。隨永歷帝遷入武岡的大臣有東閣大學士吳炳、吏部尚書李若星(原貴州總督)、兵部左侍郎管部事傅作霖(原任御史)、戶部右侍郎管湖廣布政司事嚴起恆(原為衡永副使)①、太常寺卿仍管吏部文選司事吳貞毓等。五月,改武岡州為奉天府,晉封劉承胤為安國公②,“政事皆决於承胤矣”③。朱由榔既然以為劉承胤兵強可倚,劉承胤也藉此挾製朝廷。在移蹕武岡之後,劉承胤即威福自操,驕橫跋扈。“一日,承胤索餉於上,帥兵清宮。王皇太後女中堯舜也,曰:‘國公知老身貧乎?’盡宮中簪珥之資簡以與之,不上五百金”④。有的史籍還記載,劉承胤曾企圖廢除永歷帝,另立他的女婿岷王⑤。“上苦承允(胤)專橫,親書密詔除劉救駕,天語極為悲切”。太監楊守春“又述上諭:內廷俱係劉黨”⑥。劉承胤營建私邸,“畫閣丹梯,隱房麯間,備極儼雅”⑦。
  六月間,督師大學士何騰蛟至武岡朝見永歷帝,對劉承胤的威福自操非常不滿,就同部分大臣疏請永歷帝回駐桂林。疏中說:“使武岡果有山川之險,兵甲之雄,粟米之富,粗號偏安。然未有處一隅而能圖四海之大者,況堂堂天子,各鎮皆欲爭奉之以成其大,漢、唐、宋以來未之前聞。今日移蹕大事,聽皇上自擇自行,督師一人扈駕,敢有議迎、議留者、議送者,當與衆共殛之。”①劉承胤原是何騰蛟的部將,受過何騰蛟的栽培,這時卻惟恐何騰蛟來到武岡危及自己的權勢。對於何騰蛟等人建議永歷帝離開武岡更是不滿,於是,他上疏要求改任何騰蛟為戶部尚書專理糧餉,解除其督師職權。永歷帝拒絶了他的要求,他仍不死心,面見何騰蛟索取督師敕印,大言不慚地說:“今督師非我莫人能為也。”②何騰蛟斷然回答督師敕印不能私相授受,需要皇帝的旨意纔可以辦理交接手續。同時,也不客氣地告訴劉承胤,自己統率的軍隊中張先璧部比較弱,你連張部都製服不了,要想讓馬進忠、郝永忠等部聽從命令根本不可能。劉承胤自知實力有限,不再逼迫何騰蛟交出敕印,卻企圖在何騰蛟辭朝以後,於路途中加以謀害。何騰蛟早有防備,離開武岡之前疏請把趙印癬鬍一青帶領的雲南軍隊撥給自己作為督師親軍,得到永歷帝的同意。於是,他先假稱患病,藉住在武岡城外一所荒廟裏;過了幾天,突然帶領趙印選,鬍一青兩營兵夜間出發。第二天,劉承胤得到消息,已經無可奈何了。接着,張先璧從江西敗回,帶兵數萬人來到武岡朝見永歷。劉承胤惟恐張部進入武岡,迫使永歷帝下詔製止。張先璧大怒,頓兵於武岡城下,指責劉承胤“劫駕”,承胤則反斥先璧為“犯闕”。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下。永歷帝命兵部官員竜之沫前往張先璧營中宣諭和解,張部纔轉往沅州駐紮①。
  1646年(順治三年)八月,清廷以恭順王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偕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瀋志祥、固山額真金礪、梅勒章京屯泰領兵往徵湖廣、兩廣②。次年(1647)三月,孔有德率領的清軍由嶽州進兵長沙,明督師何騰蛟、恢撫章曠與總兵王進纔等聞風而逃,瀏陽總兵董英以城投降。清軍占領長沙後南下衡州,明總兵黃朝宣投降;孔有德等以其蹂躪地方,民怨甚深,下令解除其部下的武器,“召朝宣入,歷數殘暴之罪,支解之,以快人心”③。何騰蛟、章曠等人一味奔竄,勢同瓦解,永州府(府治零陵)城也一度為清方所派知府接管。明副將周金湯察知城中並無清軍,率領二百名士卒乘夜鼓噪登城,清知府紀某逃回衡州。何騰蛟、章曠等人才在永州府境東安縣白牙市一帶苟延殘喘。這時已入盛暑,清兵不耐炎熱,在長沙、衡州一帶休息。八月初八日,章曠病死於永州。同月,清軍乘秋高氣爽進攻武岡、永州。當孔有德部嚮武岡進逼時,劉承胤部將陳友竜等迎戰,“蔣虎、孫華、聶鳴鶴、張承明、張大勝等於鬥溪鋪俱戰死”④。“承允(胤)馳令禁友竜不得戰,又不發救兵,友竜敗還。恭順離武岡山三十裏下營,承允輕騎出降”①。他嚮孔有德表示願意獻上永歷皇帝作進見禮。孔有德懷疑其中有詐,沒有立即答應。劉承胤為了表示自己真心投降,一面下令將武岡城門嚴密看管,防止永歷帝出逃;一面自己剃頭再次前往清軍營中接洽投降。武岡城中的永歷帝和他的一小批親信見清軍迫近,劉承胤行蹤詭秘,感到情況不妙,請出劉承胤的母親和兄弟劉承永,要求移蹕靖州。在劉母出面幹預下,纔開了城門,永歷帝和少數朝臣帶着宮眷匆忙出城逃難,象徵皇帝威嚴的儀仗乘輿等都來不及收拾,全部丟棄在武岡②。出城二十裏,朱由榔想到靖州是劉承胤軍隊的控製區,立刻吩咐:“靖州不可往,當從間道走廣西。”③於是,另尋小路直奔廣西。到達廣西古泥時,有總兵侯性接駕,朱由榔纔放了心,在侯性護送下到達柳州。侯性因護駕有功,進封商丘伯。由武岡出逃時,朱由榔鑒於情況緊急,命大學士吳炳護送皇太子取道城步縣入廣西,結果為清軍截獲,太子和吳炳都被押至衡州④。
  劉承胤降清後,清兵隨即占領武岡。孔有德發現永歷帝已經逃走,立即派護軍統領綫國安帶領一千名騎兵追往靖州。綫國安部攻剋靖州,生擒了明總兵肖曠等,卻沒有抓到永歷帝。吳炳被俘後自縊①;吏部尚書李若星、兵部尚書傅作霖不屈被殺;偏沅巡撫傅上瑞等投降。
  孔有德等部清軍這次進兵湖南,除了郝搖旗在桂陽、張先璧在沅州稍事抵抗外,南明將領非降即逃。據清方奏報,投降的不僅有明安國公劉承胤,還有封為伯爵的王允成、劉承永、董英、周思仲、高清浩、鄭應昌,總兵四十七員,副、參、遊等官員二千餘名,馬步兵六萬八千有奇。②這充分地反映了永歷朝廷的腐敗和何騰蛟、章曠、傅上瑞等人的無能。當時,除了製撫堵胤錫率馬進忠等部退入湘西九溪衛堅持抗清,曹志建領兵扼守湘桂交界的鎮峽關(曹志建將關名改為竜虎關)外,湖南各地都被清軍占領。
  九月,孔有德派劉承胤部將陳友竜攻入貴州黎平府,俘獲明督師何騰蛟的繼母孫氏、妻徐氏等傢屬一百餘口。孔有德讓何騰蛟的親戚將自己的手書和騰蛟的傢信帶往廣西興安,信中備述清方對騰蛟的母親和其他眷屬奉養甚厚,藉以招降何騰蛟。何騰蛟不為所動,堅决拒絶了清方的招降③。
  武岡失守以後,永歷帝由小路逃往廣西,駐於湖南西部的一些明朝官員同朝廷失去聯絡,以為劉承胤降清時必定把朱由榔當作進見禮。因此,以製輔堵胤錫為首的部分文官武將一度商議擁立榮王朱由楨為帝①。這件事在熊開元(隆武朝大學士)的著作中有明確記載,他在《答熊石兒直指書》中說:“私以今日所急在討賊,不在立君。何也?討賊正立君之本,立君乃緻寇之媒。徵諸前事,靡不然者。況乘輿所嚮未卜,萬一或有參差,魯與唐近轍曷可再尋。”“千鈞之勢,爭此一發。事不堪再誤,願老公祖轉白榮殿下及堵、傅、楊諸公祖並各勳鎮,千萬珍重,千萬密急。”在《答堵牧遊總製書》中又再次勸說道:“側聞榮殿下誠明簡毅,備諸福德,高皇帝之業將在於斯。又得老公祖領袖群賢,共相推戴,而復仇不即位尤合春秋之義。……惟老公祖斷於乃心,迅圖一舉。”②堵胤錫為人敢作敢當,在永歷帝下落不明時有意擁立榮王朱由楨即位作為明室尚存的象徵,頗符合他的性格。他的主張既遭到熊開元等人的勸阻,不久又得到永歷帝安全到達柳州、象州、桂林的消息,立即改弦易轍,避免了可能導致南明內部再度分裂的錯誤。
  ①康熙七年《新化縣志》捲十一《別志》作“癸未三月,武岡袁有志作亂,弒親王及諸宗室”。
  ②瀋佳《存信編》捲一。
  ③見《瞿式耜集》捲三,書牘,《丁亥五月二十八日書》。
  ①錢秉鐙《所知錄》捲上記:“上在奉天,召戶部右侍郎嚴起恆為大學士,同吳炳入閣辦事。”
  ②瀋佳《存信編》捲一記:永歷元年五月初二日“晉封劉承胤安國公。承胤驕橫日甚,動輒以兵挾朝廷,群臣畏其剛暴,爭諂之以自固,交疏煩功德,遂進封興(安)國公、上柱國,賜尚方劍、蟒玉,便宜行事。二子皆世襲錦衣衛指揮。”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
  ④吳晉錫《半生自紀》。
  ⑤蒙正發《三湘從事錄》雲:“劉承允(胤)橫肆日甚,且陰蓄異謀,有廢上立伊婿岷王之意。”
  ⑥蒙正發《三湘從事錄》。
  ⑦彭而述《讀史亭文集》捲十,記下《寶慶至沅州日記》,他過劉國公舊第在順治十七年,見“柱間偶句如新,近為防兵屯紮,稍改,非舊觀矣。”
  ①查繼佐《國壽錄》捲四《中湘王何騰蛟傳》。
  ②瀋佳《存信編》捲一。
  ①《存信編》捲一。按,吳晉錫《半生自紀》中說竜之沫為常德人,諂附劉承胤得任御史,人稱“跌腳御史”。
  ②《清世祖實錄》捲二十七。屯泰即屯代,也就是佟養和。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乾隆二十八年《衡州府志》捲二十九《兵燹》記:“順治四年丁亥四月,恭順、懷順、智順三王帥師取衡。黃朝宣兵潰,率其姬侍匿於郡南花藥寺,前鋒執而殺之。”
  ④康熙二十四年《寶慶府志》捲二十一《武備志·兵紀》。
  ①蒙正發《三湘從事錄》。
  ②順治五年鼕清署貴州巡撫彭而述曾在武岡見“公廨旁鸞輿尚在,左纛黃屋俱置城隍祠中”。順治十七年他再度路過武岡時已“不可考”。見彭而述:《讀史亭文集》捲十《寶慶至沅州日記》;參見同書捲十五《仕楚紀略》。
  ③《三湘從事錄》。
  ④吳晉錫《半生自紀》雲:永歷帝决定“分兩路行,或未至並與之遇。命大學士吳石渠公護太子駐城步,上從皇太後幸靖州。太子至城步果有兵守之,為所獲,同吳石渠公送衡州矣。”《清世祖實錄》捲三十五記順治四年十二月丙戌日孔有德等奏報平定湖南,“獲偽永歷太子朱爾珠”。永歷太子之名似有誤。
  ①上引《清世祖實錄》捲三十五孔有德等奏報中說“偽內閣吳秉”等降。吳秉為吳炳之誤譯,他被俘後不久自殺,說他降清不妥。
  ②見上引《清世祖實錄》捲三十五,王允成誤譯作王云程。
  ③《三湘從事錄》記,十月初三日孔有德派何騰蛟至威持手書並貴陽王金印一顆與夫人傢報至。按,孔有德利用抓獲何騰蛟傢屬進行招降確有其事,但說他送來貴陽王金印當屬訛傳。
  ①榮王是明憲宗子朱祐樞的後裔。嘉靖《常德府志》捲四《建設志·藩封》記:“榮王,憲宗皇帝之第十子,弘治十一年建王宮於常德,正德四年之國”;《明史》捲一一九稍有不同。明末榮藩的情況在史惇《慟餘雜記》中記載較多,但榮王的名字文獻內有分歧,順治四年十月清湖廣總督羅綉錦”為恭報常軍兩捷事”揭帖中雲:“故明榮王朱學洪糾衆稱兵,要復常德。”同件中提及堵胤錫、袁宗第、馬進忠、牛萬纔等人,培胤錫擬奉為主者似應為“朱學洪”,但按明太祖所定諸王二十字輩行,朱棣下無學字輩,晉王下第十六輩為學字,榮王既不是晉藩後裔,明亡時各藩約傳至十輩以內,所記必有誤。《清世祖實錄》捲三十八記,順治五年四月“壬午,平南大將軍恭順王孔有德疏報:大軍至辰州,擒偽榮王朱有楨子朱鬆於苗洞。”朱有楨當為朱由楨之誤。參考各種史籍,明末榮憲王朱由枵死後,世子慈炤尚為嬰兒,朱由楨大概是榮憲王之弟。
  ②熊開元《魚山剩稿》捲二,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內容簡介序論
凡例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第四節 清軍占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第三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