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67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2)
陳季冰 Chen Jibing
首先是人民幣匯率問題。儘管美國國會和政府中有些人一再施壓,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卻一直認為,中國並沒有操縱匯率。大多數經濟學家和IMF都認為,人民幣即使被低估了,真正的低估比例衹有10%-15%。令西方製造業界不寒而慄的所謂"中國價格"並不是依靠操縱匯率而形成的,它的真實成因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中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二是中國超大型的生産規模及完善的生産供應鏈;三是中國良好的基礎設施。考慮到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已開始逐漸失去,後二者纔是形成中國産品強大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其次是美中貿易的巨額逆差問題。經濟學家們認為,美中雙邊貿易的不平衡被過分誇大了。第一,自1995年以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在美國總的貿易逆差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5上下。雖然美中貿易逆差的絶對值是增加了,但所占比例並未明顯增長,因此,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增加是美國總的貿易逆差增加的一個正常表現而已。第二,自200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大陸逐漸取代亞洲"四小竜"等國傢和地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最終裝配車間。美國進口的"中國製造"主要是把來自其全世界的原材料和他亞洲國傢(地區)的零部件在中國加工組裝成的産品,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實際上是美國對全亞洲的貿易逆差。很少有美國政客關註到下述互為消長的關係:伴隨着與中國貿易逆差的擴大,美國與其它亞洲國傢(地區)的貿易逆差正在縮小,而同一時間中國對這些亞洲國傢(地區)的貿易逆差卻在增加。此外,中國嚮美國出口的産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國早就不再生産或從未生産過的,不從中國進口就得從其他地方進口,指責中國是不可能削減貿易逆差的。此外,美國由於過分擔心中國發展軍事技術而禁止大部分高技術産品出口中國,對貿易逆差無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再次是就業崗位流失問題。來自中國的競爭確實使美國的製造業喪失了一些就業機會,但分析機構和相關智庫的研究表明,從2000年到2010年美國製造業所喪失的工作機會總共不過50萬個,而由於從中國進口導致的美國每年工作崗位的淨流失在總共失去的工作崗位中僅占大約1%。(見《令人盲目的關係》,作者:美國凱托學會中國問題專傢詹姆斯·多恩,香港《南華早報》2007年5月1日,轉引自2007年5月6日《參考消息》第8版。)長期以來,美國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傢製造業的就業機會一直在減少,導致這一結果的真正"罪魁禍首"不是"中國製造",而是勞動生産率的提高。這是在歷史上所有重大的結構變革時都會出現的:當獵人和採集者變成農民時,九成的獵人工作消失了;當農民變成産業工人時,超過九成的農民工作被勾銷了。我們的時代也一樣:産業工人正在嚮服務業者和一些人所說的"科學工人"轉變。有經濟學家還指出,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的幫助,美國經濟結構調整所造成的工作崗位減少將更為劇烈。一般而言,中國商品出口的價格都極其低廉,通常僅有歐美超市中零售價的一個零頭。這其中大量的利潤是被歐美的中間商賺走的,製造業固然創造就業機會,流通業也同樣創造就業機會,而且是高附加值的就業崗位。事實上,經濟結構的調整在中國也同樣劇烈,而且造成了比美國更為嚴重的就業崗位流失,中國自2000年以來已經失去了450萬個製造業就業機會,但從沒有聽到貿易保護主義者說起過這些。
最後是中國在貿易順差中所獲得的真實收益問題。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國衹是全世界的原材料以及亞洲零部件的"加工組裝車間"。根據美國研究機構的分析,在中國製成品的市場價值中,僅進口原材料的平均價值就占去了2/3,還不包括零部件。因此,中國本地所獲得的實際增加值是極其有限的。即使這樣,嚮美歐出口的這些設在中國的工廠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西方和美國的跨國公司所擁有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戴維·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在2007年1/2月號《外交事務》雙月刊上發表文章指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