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国去旅行 》
烟火略谈(3)
伊永文 Yi Yongwen
中,周行七步,观者愕然。今之药傀儡者盖得其遗意”。
加之傀儡演出,“或见端严奇特,或见丑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赤白”,可谓“如真无二”,“百怜百悼”,以此推及“药发傀儡”,自然烟云声响俱全,形象必然妙趣横生。
在南宋,这种“药发傀儡”在临安七十余种的“大小
全棚傀儡”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药发傀儡”是很受市民热爱的。至于其他“烟火”样式,“起轮、走线、流星、水爆”等,已达到了“不可指数”的程度,在民间普及开来。如作为一种小商品出售的“药线”,临安市民将它买来放风筝用,“赌赛输赢,输者倾折三二两药线,每日如此”。
诚如潘吉星先生所言:清传奇《鸳鸯楼》中元宵放烟火图药线是引爆或串连烟火、爆仗、火箭装置的重要部件,由含硝量高的固体火药制成。它可控制起爆时间,提高使用火药装置的安全性。没有药线,就谈不上制造烟火和火箭。
而“药线”在临安市场上到处可见,市民们对“药线”的作用谙熟,能把它运用到最为一般的娱乐活动中,这意味着制造含硝量高、含硫量低的固体“烟火”的技术条件、社会氛围已经十分成熟。
此外,南宋已出现应召受雇于人而“呈艺”的专职烟火师。南宋詹无咎生动地描写了烟火艺人高超的水平:龟儿吐火,鹤儿衔火。药线上,轮儿走火。
十胜一斗七星球,一架上,有许多包裹。
梨花数朵,杏花数朵。又开放,牡丹数朵。
便当场好手路歧人,也须教,点头咽唾。
这种出神入化的“烟火”伎艺,在元代继续发展,近年来,被学者们反复征引的赵孟的《赠放烟火者》诗,亦相当生动地展示了元代“烟火”的水平,可使人不解的是,在国内元代典籍中却极少找到“烟火”的轨迹。记录元代文娱生活最为繁盛的大都的《析津志》中,只有一处提及“烟火”。假如大都不是首都的话,恐怕这一处也不会有。
笔者为此作过努力,但所获几近空白,只在陈元靓的笔下找到一条线索,其文云:玄参三两,用蜜一两,水二升,慢火煮干,入瓮合理,露地五日,取出。入焰硝一钱,重同研,干,以栀黄纸包,捻作线焚之,绝肖梅花。
这是宋代“药线”的余韵,类似今天的“滴滴星”,应算是“烟火”的一种。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讲,元代“烟火”似应在宋代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可是为什么有关“烟火”的记载却少于宋代?较为可行的解释是元代战争连绵,尤其是元代的西征,攻坚克锐,这样就使元统治者将火药主要投入征战上,而不可能像崇尚文化的北宋和偏安一隅的南宋那样,将火药的大部分投放到娱乐性的“烟火”之中。因为,制作“烟火”必像制火药一样,获得了“烟火”的秘密也就等于获得了制火药的秘密,所以,元统治者对制“烟火”控制很严,使之较少被频繁公开地燃放。
但不能因此说元代就没有“烟火”了,更不能因此说元代“烟火”水平要低于宋代。反之,根据已有的“烟火”相同于火药制造的原理去推断,元代“烟火”丝毫不弱于宋代的“烟火”。元代中国周边国家,不都是从中国获取火药的吗?如高丽王朝的军事科学家崔茂宣,就是向粗知焰硝采取方法的元代商人李元“谘问”,才掌握火药技术的。自此,高丽国“始设火都监,煎取焰硝”,当
时能制造的火器达17种之多。其中当然不乏“烟火”品种,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这17种火器均具“烟火”性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绝技(1) | 绝技(2) | 绝技(3) | 伎巧(1)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李开先与笑话(1) | 李开先与笑话(2) | 李开先与笑话(3) | 明清象声(1) | 明清象声(2) | 明清象声(3) | 高尔夫球源何在(1) | 高尔夫球源何在(2) | 高尔夫球源何在(3) | 高尔夫球源何在(4) | “叶子戏”的演变(1) | “叶子戏”的演变(2) | “叶子戏”的演变((3) | “汉文化圈”的交流(1) | “汉文化圈”的交流(2) | “汉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