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67節:第十七章 太上(2)
林語堂 Lin Yutang
因為有了教化纔産生大道頽廢的理論,所以人們對堯的批評比他的繼承人舜要好,對舜批評又比禹要好。因此在莊子的作品中,堯被敘述為道廢的開端(另有一說:在堯之前道就開始衰頽了)。
二、堯的天下
堯治理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以後堯讓天下給舜,舜又讓給禹,而伯成子高便辭去了諸侯之職,回鄉耕種。有一天,禹去看他,他正忙着田裏的事。於是禹身居下手,站着問他說:"從前堯治理天下,你貴為諸侯,後來堯讓天下給舜,舜又讓天下給我,而你卻辭去諸侯回鄉耕種。請問,這是什麽原因?"
子高回答說:"從前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沒有奬賞,百姓自然嚮善,不施刑罰,百姓自然避惡。現在你大行奬賞和刑罰,百姓不但不嚮善,反而愈來愈失本性。這是道德衰廢,刑罰實施的先兆。看來天下要亂了。你還是走吧!不要耽誤了我的農事。"說完再也不看禹,就自顧自地耕作起來。(《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三、道德的衰廢
古代的人在天地初分之際,大傢都能生活在一起,話淡寂寞,沒有作為。那個時候,陰陽之氣和順安靜,鬼神都不會來幹擾人類;四時的運行也合於節度,所以萬物都不曾受到傷害,生物也沒有死於非命。儘管人有智慧,他們卻不知道如何使用;那真是"至一"的時代。人們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沒有受到一點外來的幹擾。
後來道德漸衰。等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時,也衹能做到順人民的心意,而無法與萬物混合為一。道德更衰了。等到神農、黃帝治天下時,衹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順從天下人的心意。
等到堯、舜君臨天下時,便開始治理天下,教化萬民,使淳厚的民風趨於淡薄,樸實的本性,日漸消滅,人們離開了道去求善,隱沒了德去行事,然後再捨棄天性而順從人心,道德就愈加衰微了。
人心彼此窺探,使得巧詐叢生,更無法來平定天下,於是他們再用世俗的禮文來修飾,以世俗的學善去求見識廣博。但是禮文掩蓋了實質,世俗的學問也淹溺了人們的心靈。
從那時起,百姓墜入迷惑昏亂的地步,再也無法使性情回返真。(《莊子》外篇第十六章《繕性》)
四、老子和陽子論明王
陽子居對老子說:"如果有個人做事敏捷,勇於决斷,通達事理,勤於學道,那麽他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
老子說:"那怎麽能和明王比呢?這個人和會技藝的人被技能所纍一樣,衹苦了自己的形體,亂了自己的心神。俗語說,虎豹因為身上有紋彩,以致指引了人來打獵;猴子因為身體活潑,狗因為會捕狐狸,所以被人拴起來以供玩賞使役。像這樣的人怎麽能和明王相比呢?"
陽子居皺了皺眉說:"那麽請問明王是怎樣治天下的?"
老子答道:"明王治理天下,功業普及,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教化施及萬物,使百姓産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覺。雖然人們無法說出他的影響,但是每個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萬物都能各得其所,而他本人卻處於神妙不可測的地位,遊於虛無的境界中。"(《莊子》內篇第七章《應帝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