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电视上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历史,颠覆一些电视剧中的历史形象。
随着收视率一路走高,这些学者明星也像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超女"一样,各自拥有自己的"粉丝"。
百度网站里有个"易中天吧",还有人建立了好多个关于易中天的QQ群,易中天的拥趸自称"意粉"(易粉)、"乙醚"(易迷),帖子几乎都是他们对讲座的观后交流。
有"意粉"与"乙醚"发起了"如果《百家讲坛》竞选'坛主',你选谁"的问卷调查,从跟帖上看,答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易中天。
以往的历史类电视节目,充斥着"戏说",离历史越来越远,误导观众,只是大众娱乐的视觉享受,然后就是一批历史学者在电视上反击"戏说",澄清史实,颠覆误解。
易中天认为,学者成为电视明星并拥有"追星族"是好现象,是一种"深刻的娱乐",随着"品读"类读物成为热点,让百姓感觉读书不是遥远的事,是全民阅读的前提。
学术可讨论,风格我保留多年来,治学严谨的学者屡屡缺席经典普及,易中天和于丹的出现,显然是他们和《百家讲坛》栏目敏感地发现大众传播的巨大功能,并成功利用了它。
他们成功找出一条联系高深学问与平民百姓之间的通道。
在民间,人们对传统经典的追逐与回归,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温,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对自身传统的趋同或趋归。
由于无法从主渠道获得满足,于是就出现了争相读易中天、于丹的场面,他俩就成了久旱的甘露。
成为一种现象,就会被人说长道短。
于丹和易中天走红后,各种评价蜂拥而来。
对于反面的声音,于丹总是既低调又谦虚。
易中天却不。
观众面前的易中天会很直接地表示自己的骄傲和对别人的不满,媒体面前的也一样。
他说:"于丹看待批评,是三鞠躬一握手,我没有她那么好的脾气。
我不介意批评,但对于有的媒体挑事,我也不怕。
我只求媒体能公平客观,这辈子不公平待遇让我积攒了十几年的怨气,谁撞到枪口上,我当然要发泄一下。
"易中天讲历史的方式也引来铺天盖地的指责声。
传媒常常问他对指责的响应,他被问得烦了,干脆提出三原则:指出演讲内容中的硬伤立即改正;学术问题从长计议;讲述方式不争论。
特别是第三条,对于他在《百家讲坛》里的讲述方式,他觉得没有必要争论,不喜欢的话,最好办法就是不看,何必要义愤填膺。
趣说代替正说与戏说易中天曾说:"历史总是让人惦记。
"他认为,对历史有多种说法,最常规的是"正说",最流行的是"戏说","正说"难懂而乏味,"戏说"好看又有趣。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
"这就产生了矛盾。
他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趣说",即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易中天还说:"应该有一些人来向大众负责,但这种负责不是用'普及'能概括的,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事实没有那么简单。
我用的是'品读','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
我以前出版过'品读中国'书系,有《品人录》、《读城记》等,还有《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品读'比'普及'重要多了,'品读'要品味,要阅读,寻找书中能给现代人启迪的东西。
""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
"易中天讲究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
"民间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家家供个关羽当财神,这说明什么?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诸葛亮一看,管他呢,叫几个老兵扫地,把城门打开,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抱着琴上城楼唱卡拉OK去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