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感悟   》 第67节:本色于丹(代后记) (19)      于丹 Yu Dan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我不是报考一周之前去看了我的老师,也许后来我学的还是文艺美学,不会去改考古典文学。我也是注定要进聂先生他们家门的。我一开始是奔着邓先生去的,我要考唐诗宋词,二十来岁的女孩子没有不喜欢古典诗词的,风花雪月多好啊。可是,我父亲一定要我考先秦两汉文学。他跟我讲,你喜欢唐诗宋词,你要是学了这段,元明清你都可以顺下去,但是魏晋以上,你倒推你可推不了,你没有那个功夫。他说,你现在还小,下下功夫,读一读先秦诸子,要真把经史子集能啃下许多的话,那么你想再往下读唐诗宋词,你自己去读,一定能读到底,很顺畅。就这样,我就跟着聂先生学了先秦两汉文学。
  有时想一想,人生的道路好多时候都是阴差阳错,可能就在某一步路上,某一个人的一个点拨,机缘凑泊,你就改变了道路。我觉得,只要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份诚意,你会融合许多人的生命,对自己的方向能够迅速进行调整,让每一个经历都成为值得记忆的瞬间,最终成就你的人生道路。我这么一路走来,跟经典结缘,大概有太多太多人的生命在里面,这一切成就了今天的我。
  张越:以前上学,后来毕业当老师,有想过出大名吗?
  于丹:没有。这可能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你想,一个独生女,也没上过幼儿园,一个近乎自闭的孩子,她会想到出名吗?我从小也没过过什么苦日子,好像也不太需要我发愤图强。
  自闭长大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其实挺恐惧的,不太想去闯荡。我从小就是一个惰性很强的人。也就是说,对我来讲,心灵生活的质量比物质生活的质量要重要。我一直希望能够拥有一种非常宁静的空间。这就要说到我的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昆曲。现在好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讲昆曲啊?其实,我就是一个拍着曲子,念着诗词,风花雪月这么长大的一个孩子。我喜欢这种缓慢的、精致的、内敛的生活。尽管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知识分子要有那种使命的担当,但是我一直不希望自己用一种轰轰烈烈的方式去生活,我希望的方式是一种静水流深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让我选择,我会认为我的归宿是在文字的表达上,而不是语言的表达上。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张越:尽管这不是你所期待的方式,但是忽然之间你真的就出名了,而且非常出名。出名之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你最突出的生活感受是什么?
  于丹:喧嚣啊,就是很喧嚣啊。有时候让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有意义,有我做事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呢,我希望这种价值不要让我违背了自己的本真,就是让我能够真实地去发挥我有限的价值,而不要不真实地去发挥所谓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发展跟社会需求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过犹不及啊。我没有指望什么国学热,我对"红"、"热"这些词从来不喜欢,我喜欢的是在我写的《于丹〈论语〉心得》后记里面,题目就叫《〈论语〉的温度》。我说,我喜欢的温度永远叫做温暖,就是一种恒常的温暖,不是火热,因为骤热离骤冷也就不远了。我不希望我就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做出了多大多大的贡献,怎么怎么着出色,我认为那都是虚妄之词,我做不到,我也没有想做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孝敬之道(1)第2节:孝敬之道(2)第3节:孝敬之道(3)
第4节:孝敬之道(4)第5节:孝敬之道(5)第6节:孝敬之道(6)
第7节:孝敬之道(7)第8节:孝敬之道(8)第9节:孝敬之道(9)
第10节:孝敬之道(10)第11节:孝敬之道(11)第12节:孝敬之道(12)
第13节:孝敬之道(13)第14节:孝敬之道(14)第15节:智慧之道(1)
第16节:智慧之道(2)第17节:智慧之道(3)第18节:智慧之道(4)
第19节:智慧之道(5)第20节:智慧之道(6)第21节:智慧之道(7)
第22节:智慧之道(8)第23节:智慧之道(9)第24节: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