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留发与留头:两难的抉择(3)
梅毅 Mei Yi
如此野蛮的“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江南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苏州开始,抗争怒潮波延而起,常熟、太仓、嘉定、昆山、江阴、嘉兴、松江,处处义旗,人人思愤。清军王爷多铎大肆镇压,江南胜地,顿时血流成河。
“华人变为夷,苟活不如死”。悲愤之下,江阴这个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城市,人民纷纷起义,誓死不剃发,不投降,并推举前明典史阎应元入城主政,紧闭城门,拒不开门。
江阴剃发,非常有戏剧性。本来,清军派一名二十多岁的投降清朝的前明进士方享为江阴县令。此人自以为是“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穿一身明朝服装,只带二十多个家丁,前来江阴当“接收大员”。
剃发令下,江阴诸生百余人,率领民众约万人,到县衙请求免剃。方享不知死,犹拿架子端坐堂上,唤衙役下堂收取兵器。这时,他的老师无锡人苏某恰好来贺学生当官,见民众议论纷纷,便入堂大骂:“这些奴才,留发不留头,个个该砍1
一句话,激起众愤,百姓大噪:“打死这个降贼1你一拳我一脚,立毙苏某,然后拆下门板焚尸。
方享犹大呼,被众人抓住,关入牢狱。清军攻城时,这个强迫百姓剃发的河南籍少年县令,被江阴人民活活打死。
一不做,二不休,民众忽然想起在同察院还有四个与方享同来的满洲打扮的军人,据说是清政府派到江阴监察剃发的,于是众人持刀,冲入同察院。这四个“满洲兵”,刚入江阴时满口叽里呱啦地讲满语,当庭食生肉,随地大小便,睡觉也是铺块席毡倒地而卧。众人杀入时,他们还发箭抵挡,但很快皆被生擒。
仔细搜查,大家发现这四个人是“假鞑子”,他们外表装凶蛮,可内屋里面床帷灶釜,皆精致无比。枪捅脚踹之下,四个人立刻满口苏州话:“我们本来是苏州人,不是鞑子,爷爷们饶命1
民众闻言更恨,几个肉贩上前,用刀碎剐四人。
四人临死哭嚎:“方县令害我们,让我们假扮满兵吓唬人……”
阎应元被江阴人民推为城主后,想尽办法守城,歼毙清军无数,致使清将咬牙切齿发狠说:
“我们一路得北京,下南京,未尝费力。江阴拳大的地方,怎敢如此抵抗1
清廷震怒,刘良佐、李成栋、土国宝等降将以及满将石堪、博洛等人统二十万大军,把江阴城团团包围。
刘良佐骑马,环城高喊,让江阴人投降。阎应元凭城大骂:“我只是一个小小典史官,尚为国尽忠。汝为朝廷侯伯高官,不能以死报国,如今还有脸面来见江阴父老1于是,阎应元大书一帜:“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
刘良佐惭甚。但是,为了向清廷主子有交待,他“发明”用三层厚牛皮做的攻城皮帐,让士兵躲在下面,进逼城墙。
牛皮坚韧,城上矢石投之,皆反跃弹起,不能射入。
阎应元派人取人粪和以桐油煎煮,在城头上煮开后立即泼下,牛皮帐顿时被烫穿,下面的清军,非死即伤,损失数百人,一轮攻城只能告歇。
相持数日,清军无法破城。
忽一日,清军见江阴城门忽洞开,以为有人献城接应,立即开始进攻。城中百姓在阎应元事先安排下,皆伪降。有清军将领占据官署,以为得计。
没高兴多久,江阴士民伏兵大发,有壮士挟双斧,舞动如飞,杀入官署,一斧砍下清将头颅,然后大呼杀出。伏兵四合,江阴人民又杀掉入城未及逃跑的数百清兵。
阎应元布疑兵于城外江岸之上,“大明忠义营”字样的灯笼此起彼伏,引诱清军来攻。清军发兵,却不见一人。疑惑之中,江阴城中有民兵缒城而下,主动劫营,趁乱杀死不少清军。
混乱之中,先前杀掉高杰降清的许定国竟然也被砍去脑袋。
阎应元为人,躯干丰硕,双眉卓坚,目细而威,面赤长臂,活像关云长的长相。每次巡城,他身后皆有一人手执大刀跟从,貌类周仓。清军中的满人都喜欢听《三国演义》,他们在城下望见,更是心怀凛凛,以为阎应元是关大刀转世。
延至八月二十一日,由于清军从南京运来二十四门巨炮,连轰连击,江阴城墙倒塌数处,清军趁机攻入,江阴失陷。
江阴义兵皆血战而死。城内男女老少,争相赴水、投火、自刎、上吊自杀。
清军连杀二日,直到找不到活人才封刀。
江阴一城,共有近二十万人被杀。
积尸如山,血流漂杵,难怪时人作诗叹息:“提起江阴城破日,石人也要泪千行。”(《江山孤忠录》)
阎应元知事不济,提笔沾墨,在东城敌楼门上题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讫,他上马提刀,杀清兵数十人,最终身负重伤,摔于马下。
挣扎间,阎应元拔刀自刺己胸,跃投湖中,有义民上前援救。恰好,刘良佐手下兵卒忽至,大呼“阎公乃刘将军老友,一定要活人1于是,阎应元被押入佛寺,去见刘良佐。
刘良佐见阎应元至,跃起近前,手拍阎应元肩膀大哭,
嚎声啕啕,泪水涓涓,真不知他当时心中何思何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让历史照亮未来(1) | 序让历史照亮未来(2) | 半明半灭大明朝(1) | 半明半灭大明朝(2) | | 半明半灭大明朝(3) | 半明半灭大明朝(4) | 半明半灭大明朝(5) | 半明半灭大明朝(6) | | 半明半灭大明朝(7) | 半明半灭大明朝(8) | 半明半灭大明朝(9) | 半明半灭大明朝(10) | | 半明半灭大明朝(11) | 半明半灭大明朝(12) | 半明半灭大明朝(13) | 半明半灭大明朝(14) | | 半明半灭大明朝(15) | 半明半灭大明朝(16) | 半明半灭大明朝(17) | 半明半灭大明朝(18) | | 半明半灭大明朝(19) | 半明半灭大明朝(20) | 半明半灭大明朝(21) | 半明半灭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