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九、柳宗元(1)      閔澤平 Min Zeping

  證明學識淵博的途徑有多種,大多數情況下你衹需要選擇其中的一種就足以令人仰視,如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或者知道柳宗元有五種以上的稱呼,如柳河東、柳柳州、柳八、柳子厚、柳員外、柳儀曹等。
  1. 柳河東
  最常見的是把柳宗元稱做柳河東,他的作品集就叫《柳河東集》。為什麽稱柳宗元為柳河東呢?因為他號稱河東人。那麽倘若進一步追問河東在什麽地方,就會讓人頭疼不已了,它比柳宗元的“稱呼”還難以回答,因為柳宗元這個人是固定的,歷史上獨此一份,而“河東”的內涵卻是變動不居的。“河東”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指黃河以東的地區,從戰國至秦漢時期它還衹包含山西西南部,唐以後則泛指山西全省。有時候,“河東”又指行政區劃,比如郡名,漢代在山西夏縣附近,東晉在山西永濟附近;或者說縣名、道名、唐方鎮名、宋代路名等。當代讀者覺得與古人交流頗為睏難,往往在於古人們說話很含混,把太多的內容糾纏在一起,一不留神就會弄錯了這些老人傢所說的意思。
  “河東”的內容這樣復雜,而柳宗元又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産,所以今天有些專傢還在討論柳宗元究竟是哪個旮旯的人,曾經為河東管轄的那些縣市也在使盡渾身解數將柳宗元拉進自己的勢力範圍。不過,讓“河東人”失望的是,柳宗元雖然號稱河東人,卻並非出生於河東,終其一生甚至沒有踏上過河東這片土地。當然,對於祖先的這片聚居地,柳宗元還是懷有深厚的情感。當年他的朋友孤獨申叔要回河東去侍奉親人,臨別之際,柳宗元寫了一篇贈序言,無比感慨地說:河東啊,那就是我的家乡,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可惜先祖搬傢了,好幾代都沒有能夠回到那裏去住了。聽說那裏有大河、高山,氣勢非凡,文士們都要去瞻仰一番。“吾固翹翹褰裳,奮懷舊都,日以滋甚……”
  提到河東,柳宗元或熱血沸騰,或無限悵惘;提到柳氏,也會讓古代的讀書人聯想到河東。在當代讀者印象中,和“河東”聯繫頗為緊密的是“河東獅吼”,其中的“河東”還真與柳氏有點關係。香港電影《河東獅吼》中男主角陳季常、女主角柳氏,歷史上都實有其人,當然故事與事實有所出入。北宋人陳慥字季常,號竜丘居士,本是貴傢子弟,飽讀詩書,又有一身好武藝,後來不知什麽原因,他拋棄了錦衣玉食而隱居到黃州歧亭。“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與陳季常是老朋友,兩人在窮鄉僻壤不期而遇,自然欣喜萬分,當時夜生活比較單調,兩人就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消磨時光。有一次,閑極無聊的蘇軾又來找陳季常聊天,兩個大男人東扯西拉,竟然從夜晚聊到天明還談興未減。陳季常的妻子柳氏實在聽不下去了,好比《大話西遊》中悟空無法忍受唐僧的嘮叨,大吼一聲,排遣心中積纍一晚上的悶氣。陳季常頓時顯示出癡呆的模樣,蘇軾見勢不妙,馬上落荒而逃,回傢後就寫了一首詩嘲笑陳季常:
  竜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獅子吼”是佛傢之語,據說釋迦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說: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意思是佛法無邊,威力巨大。陳妻柳氏本是四川人,但因為她姓柳,也僅僅因為她姓柳,柳氏的望族在河東,所以蘇東坡稱之為“河東獅吼”。後來這個故事就演化為一個典故,用來比喻內悍,過去讀書人用的那些辭典與參考資料如《書言故事·婦人類》就這樣解釋:“河東獅子吼,喻人妻悍”。《紅樓夢》中薛呆子薛蟠娶了夏金桂,標題是“薛文起悔娶河東吼”。
  柳宗元說柳氏的祖先是那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柳下惠其實不姓柳,本來叫展禽,字季,因為他的食邑為柳下,謚號為惠,所以稱柳下惠,他的後裔自稱柳氏。秦代以來,柳氏聚居河東郡,與薛氏、裴氏號稱河東三望族,也就是元稹所說的“柳、薛、裴共稱為河東三著姓”。河東望族,在唐朝的勢力自然很強大,強大到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地步。柳宗元自己就說過:“人鹹言吾宗宜碩大,有積德焉。在高宗朝,並居尚書省22人。”也就是說他的傢族曾經燦爛耀眼,光彩奪目,在唐高宗時期,僅尚書省的要員就有22人之多。他的高伯祖柳奭以上,四代都做過宰相,柳奭也是高宗時的宰相。但正是這個任中書令的柳奭,使河東柳氏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柳奭是王皇后的舅舅,自然堅定不移地站在外甥女這邊,支持她與武則天爭鬥。對於絆腳石,武則天這位女皇從來沒有手軟。王皇后被杖打一百,斷去手足,死後還被斬首。柳奭被貶為象州(今屬廣西)刺史,後被御史追殺,其他河東柳氏被貶官者、被殺害者、逃跑者無計其數。遭此一劫,河東柳氏元氣大傷,柳宗元的曾祖衹是滄州清池令,祖父也衹做過一任湖州德清令,後來就隱居在江蘇吳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