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67節: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2)
啓功 Qi Gong
三形式和題材
子弟書的形式,基本上以七言詩句為基調。每句中常常襯墊一些字數不等的短句,比起元人散麯,在手法靈活上有相同之處,而子弟書卻沒有麯牌的限製。元散麯句式靈活而不離開它的麯牌,子弟書句式靈活而不離開七言句的基調。
它不分章節,起首處先用八句七言律詩,有"引子"的性質,很像"快書"前八句的"詩篇",但沒有"詩篇"的名稱。以後接寫下去,每四句或八句在語氣上作一小收束,百句左右為一回,是一次大收束。每回也沒有回目小標題,衹標"第幾回"就完了。一本書自一回至幾回,也沒有一定的限製,回與回之間情節可分可聯,非常方便。
它的內容,大抵取材於著名小說的為多,也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佳人才子、兒女情長的固然占絶大數量,而慷慨動人的英雄故事也並不少。以諷刺世態炎涼為題材的也有一些,且有"入木三分"的佳作。至於黃色淫穢的,也曾秘密地授受流傳,但收藏傢不便登於目錄,本不值得一提。這是市民文學的通病,亦不足怪。知此,也可有助於瞭解子弟書的文學屬性。有一特點值得註意:子弟書中絶對沒有"如油入面"的混合物,黃色作品,都獨自為書。明清小說中《金瓶梅》不待言,即《紅樓夢》中也不免混入泥沙,子弟書卻是"弊絶風清",這大約與登場演唱有關吧。
四唱法
藝術不能逃乎時代,文詞接受"目染",麯調接受"耳濡"。"小口大鼓"後稱"京韻大鼓",早期的民間腔調,到了劉寶全一變。他融入了皮黃的韻味,以及一些戲劇中的"發頭賣相",於是成了一派。到了現代,有些演員不知有意或無意地吸收了花腔女高音的唱法,又是一變了。我在十歲以前,所見"雜耍"場面上已經沒有子弟書的位置了,衹有傢裏常來的兩位老盲藝人能唱。這種盲藝人,稱為"門先兒",即是做門客的先生。當時對盲人統稱"先生",說快了成為"先兒"。這些門先兒常在書房、客廳中陪着賓主坐着,有時參加談天,有時自彈自唱。他們多能喝酒,會說笑話,會哄着小孩用骨牌"頂牛兒",可以說是一些"盲清客"。每當他們拿起樂器來唱,我聽到如果是唱子弟書,立即跑開玩去,可見這種唱法的沉悶程度。在我幼年時,北京能唱子弟書的老藝人,衹剩了兩位,現在這種麯調在北京絶響已經六十餘年了,又沒有譜子傳下來,衹能憑我的記憶回味它的大概。
可以說,當時有幾個麯調品種接近子弟書;也可以說,它們是屬於這一大類的。如"硬書"、"贊兒"等。石玉昆唱硬書出名,自成一派,於是硬書又分出"石玉昆"一調。這都和子弟書是"一傢眷屬",也即是唱腔基調屬於同類。多舉幾個相近的綫索,可以幫助尋找一些"綫頭",提供一些聯想,這也是極不得已的辦法。
子弟書唱起來每一字都很緩慢,即使懂得聽的人,有時也找不準一個腔中的每一個字。我親眼看見我先祖手執麯詞本子在那裏聽唱,很像聽昆麯的人拿着麯本聽唱一樣。我聽昆麯,就拿着麯本,由於唱腔紆麯轉折,時常聽的腔對不上看的字。到了聽硬書、贊兒等,覺字句之間,畢竟比子弟書緊湊。拖長腔、使轉折的地方,並不隨處都是,所以那時我還比較能夠接受,這恐怕也是子弟書"廣陵散絶矣"的因素之一。
因此悟得,皮黃腔、女高音,一再地變了小口大鼓,纔使得小口大鼓得以存在。又悟得子弟書在今天竟和宋詞、元麯同成案頭文學,同為"絶調",卻又同成"絶響"的道理了。
還有所謂"東調"、"西調",又稱"東韻"、"西韻",這種區分衹不過是流派風格的差異,其間並沒有截然分開的鴻溝。東、西的含義,是指北京的東城、西城,極像"清音大鼓"的南板、北板一樣。清音大鼓本稱"清音",今稱"梅花調",南城唱腔變化較多,北城唱腔較為平順重複。何以西城南城唱腔多繁音?憑我個人猜想,當時西城磚塔鬍同一帶多麯班妓館,南城有八大鬍同,更不待言。産生繁音縟節,是可以理解的。若論它們的基本腔調,其實並無大異。東調較低沉而剛勁,宜唱英雄悲壯故事;西調則較纏綿而又稍為開朗,宜唱兒女情長的故事。我幼年聽西調,曾說它咩咩地像羊叫,雖遭到大人的哂笑和申斥,卻也反映了它給人們的直覺印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 | 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 | 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 | 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 | 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 | 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 | 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 | 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 | 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 | 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 | 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