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11.盐 战(5)      Wang Renxiang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解池为魏国所有。赵国因当时沿海盐田与河套盐池已经开发,也能做到食盐自给。秦、燕、齐、楚都已拥有食盐资源,所以能保持国力强盛。唯独只有韩国地无盐产,政治、经济不能摆脱它国的操纵。韩国无盐,虽是地丰乐人慧巧,兵甲犀利,文化优越,原本是一切都高过了其他六国,然而却不能免于渐次削弱,结果是最先灭亡。
  有学者说,这是前代史论家所未涉及的一条立国理论,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当依据的不易之理。离开这条理论,就无法说明韩国先亡的道理了。后来魏国失去西河,盐池为秦所得,也是一蹶不振,这与韩国的结局相差不远,其中的道理也一样。没有盐便无以立国,盐为国之命脉。
  巴盐与巴国
  历史上以盐立国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巴国。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所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为重新振作起来,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五姓之子相约掷剑于石穴,掷中者奉以为君长。只有巴氏子务相一人掷中,大家都表示叹服。接着又让五姓之子各乘土船在水中划行,谁能浮船不沉,谁就是君长。结果四姓皆沉,唯有务相一船浮在水面。于是大家共立为君,是为廪君。
  巴氏子务相凭着他出类拔萃的掷剑才干和驾船行水本领取得了部落大酋长的职务,被尊称为廪君。在廪君的率领下,五姓巴人开始了大迁徙,他们乘着土船,从夷水(清江)行至盐阳。在盐水遇有一位女神,女神对廪君说:“我们这个地方广大,有鱼有盐,愿留你们一起住下来。”这位盐神并没有讨得廪君的欢心,十余日之后反被廪君一箭射杀。
  廪君在夷城为君,四姓臣服。廪君占领了这一片鱼盐所出的广大地区,又迅速扩充领地。一方面沿着乌飞水(大溪)越过渝鄂山地,插足于楚、庸等国西南面之空地,拼命与楚争夺天然盐泉涌流不绝的三峡地区腹心地带;一方面自古夷城(今恩施)挥师南下,直指亦有天然盐泉涌流不断的郁山地区(今彭水境内)。
  廪君后来为了行盐方便,又沿乌江而下至于枳(今涪陵)建立国都,所以巴人先王陵墓多葬在枳地。又以平都(今丰都)治为别都,后又迁都江州(今重庆)。及至战国时期,巴国已囊括“东至鱼复(奉节)、西至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即渝东南酉、秀、黔、彭数县及黔东、湘西部分地区)”这一大片地域了。
  在重庆涪陵小田溪,考古发掘见到等级较高的巴人墓葬,出土一些具有巴文化色彩的精美青铜器,有研究者认为这其中有的可能就属于巴王的陵墓。以盐立国的廪君巴人,基本上秉承了其先人依仗自然盐泉采卤、制盐、贩盐的古老传统。为达到将三峡地区食盐生产与盐业贩运完全控制在手中的目的,自廪君始,一直崇尚武力,征战不休,巴国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廪君部巴人都是在逐盐而迁,为盐而战。
  盐泉战事
  在长江三峡,因盐泉而生发的战事早已载入史册。峡江一带有颇多的盐泉涌出,如奉节南岸的盐碛坝,云阳西北的万军坝,开县东的温汤井,万县东南的长汤井,忠县的泔溪和涂溪二井,彭水的郁山盐泉,与长宁县的安宁盐井。除郁山盐泉与大宁盐泉是从山地涌出,其他七处盐泉都是从河水底下涌出,在这盐泉之地生活的巴人自然首先发现了它。是巴人最早设法圈隔咸淡水,汲卤煮盐,这盐卤也成就了不一样的巴国。
  三峡地区峡幽谷深,土地瘠薄,但“长江绕郭多美鱼”。巴人祖先就用井盐将捕到的鱼腌制晾干后,运出三峡到周边国家换取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因此巴国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鱼盐之利。《山海经·大荒南经》里说巴人之地不纺纱织布却有衣服穿,不耕作收获却有粮食吃,“鸾鸟自歌,凤鸟自舞”,一派安乐富足的景象。近年来三峡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忠县、开县、云阳县、巫溪县和巴东县,都发现了大量的制盐工具和运盐栈道,表明食盐生产与贸易,给古代巴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