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疏证   》 第67节:泰伯篇第八(8)      杨树达 Yang Shuda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大戴礼记?盛德篇》曰:是故官属不理,分职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纪,曰乱也。地宜不殖,财物不蕃,万民饥寒,教训失道,风俗淫僻,百姓流亡,人民散败,曰危也。
  《申鉴?政体篇》曰: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上下相疏,内外相蒙,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
  《晏子春秋?问下篇》曰:晏子聘于吴,吴王问曰:“国如何则可处?如何则可去也?”晏子对曰:“婴闻之:亲疏得处其伦,大臣得尽其忠,民无怨治,国无虐刑,则可处矣。是以君子怀不逆之君,居治国之位。亲疏不得居其伦,大臣不得尽其忠,民多怨治,国有虐刑,则可去矣。是以君子不怀暴君之禄,不处乱国之位。”
  《说苑?说丛篇》曰: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
  《春秋?襄公二十九年》曰: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曰: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后汉书?独行?李业传》曰: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业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遂饮毒而死。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史记?蔡泽传》曰: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
  《卫灵公篇》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后汉书?周燮黄宪传》曰:桓帝时,安阳人魏桓字仲英,亦数被征,其乡人劝之行。桓曰:“夫干禄求进,所以行其志也。今后宫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左右悉权豪,其可去乎?”皆对曰:“不可。”桓乃慨然叹曰:“使桓生行死归,于诸子何有哉?”遂隐身不出。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宪问篇》曰: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
  《说苑?说丛篇》曰:君子虽贫,不受乱君之禄。尊乎乱世,同乎暴君,君子之耻也。
  《中论?爵禄篇》曰:古之制爵禄也,爵以居有德,禄以养有功。功大者其禄厚,德远者其爵尊;功小者其禄薄,德近者其爵卑。是故观其爵则别其人之德也,见其禄则知其人之功也。古之君子贵爵禄者,盖以此也。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自时厥后,文武之教衰,黜陟之道废,诸侯僭恣,大夫世位。爵人不以德,禄人不以功。窃国而贵者有之,窃地而富者有之。奸邪得愿,仁贤失志,于是则以富贵相诟病矣。故孔子曰:“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易?象传》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宪问篇》曰: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庄子?逍遥游篇》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陈寅恪序第3节:自 序第4节:学而篇第一(1)
第5节:学而篇第一(2)第6节:学而篇第一(3)第7节:学而篇第一(4)第8节:学而篇第一(5)
第9节:学而篇第一(6)第10节:学而篇第一(7)第11节:学而篇第一(8)第12节:学而篇第一(9)
第13节:学而篇第一(10)第14节:为政篇第二(1)第15节:为政篇第二(2)第16节:为政篇第二(3)
第17节:为政篇第二(4)第18节:为政篇第二(5)第19节:为政篇第二(6)第20节:为政篇第二(7)
第21节:为政篇第二(8)第22节:八佾篇第三(1)第23节:八佾篇第三(2)第24节: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