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儒學心傳(2)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禮在治國方面的重要作用,除了它是教化百姓最重要的方式之外,禮也是提升從政者素質的必要保障,是實現以德治國的基礎。孔子在《禮記·禮運》中說: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傢,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捨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哉?
《禮記·禮運》篇先提出“大同”、“小康”的理想社會,然後集中論述“禮”在治國平天下方面的積極作用。而禮的具體內涵,就體現在“七情”、“十義”之中。“禮之用,和為貴”,準確地說,和就是“十義”,而要達成“十義”,有兩個要點需要註意:
其一,禮是五倫關係中,主體雙方都應該努力做到的,具稱“十義”。我們不能僅僅要求臣忠、子孝、弟弟、婦聽、幼順。相反,更重要的是君仁、父慈、兄良、夫義、長惠。衹有居上者言行以禮,上行而下效,才能真正在全社會推行禮治。這正是孔子尤其強調,而後世王權為統治需要故意扭麯的部分。《八佾第三》篇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直指禮治推行不力的三條病根。《子路第十三》篇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憲問第十四》篇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可見“十義”纔是禮製之本,而順利實施“十義”的關鍵首先是在於君仁、父慈、兄良、夫義、長惠,是自上而下式的教化,而不是自下而上式的愚從。“三綱五常”式的強盜哲學衹是“儒傢賊”們的故意扭麯和誤解。今天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智慧,又豈可一錯再錯!
其二,禮並不礙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乃人之常情、常性,人皆有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所以古來聖賢都強調“隨欲而治”,禮治的推行也是如此,他不回避人們的正常需要,更不會扭麯人的正常性情。《禮記》強調的是使天下人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自己的愛惡出發,能關心到身邊人和其他人的愛惡,做到發乎情而止乎禮義。所以“禮”並非後世假惺惺的客套,不是虛偽的做派,而是徹情徹性的外在行為體現。《先進第十一》全篇論述的,也就是七情和十義配合而致禮的內容。
孔子最後說:人心難測,不見其色,要使天下一傢,以中國為一人,除了大傢各自知禮行義以治心,還有什麽其他辦法呢?喊喊口號,呼籲大傢要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沒有用的,衹有人們能剋己私欲,提高修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後纔可能做出復禮之德行。
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禮讓為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觀點,一再表明禮在為政、修德、裏仁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為學中更直接指出“本立而道生”,那個本就是禮,是孝、弟、忠、信、敬、義等基本的品行。這一環如果出了問題,儒學的實證就會有問題,儒學的發揚、顯用,都會出現問題。從這個角度看,曾子的確是貫通了孔子之學,又深切瞭解當時禮樂崩壞的現狀,纔如此強調禮、孝的。從前面《論語》各篇闡述內容的圖表一,我們可以發現“禮”幾乎貫穿始終,除了《八佾第三》、《先進第十一》全篇談禮之外,還是“為政以德”、“剋己復禮”、以禮修身修德等內容闡述時的最核心的部分。由此也可知《論語》的主導編輯以曾子的可能性最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
|
|
作者簡介 | 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 《論語》今註逐個捉(2) | 《論語》今註逐個捉(3) | 《論語》今註逐個捉(4)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 《論語》今註逐個捉(7) | 目錄(1) | 目錄(2) | 目錄(3) | 學以致用(1) | 學以致用(2) | 本立而道生(1) | 本立而道生(2)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 | 態度决定一切(1) | 態度决定一切(2) | 態度决定一切(3) | 態度决定一切(4) | 知人識禮(1) | 知人識禮(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