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 第66节: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3)      Wu Jianxiong

  "我们说出的话总是有什么原因才会被人认可、肯定,也总是有什么原因才会被人不认可、否定。肯定就在于它的正确,否定就在于它的错误。万物原本就有它值得肯定的方面,如果不是随心表达、毫无成见的言论天天变化更新,跟自然的变更相吻合,那么有什么言论能够维持下去、被长久地流传下来呢?万物有共同的起源,出生后却有不同的形态替代,开始和终了就像在循环往返,没有谁能够掌握它们的规律。在我看来,皇上应该学习乡长,他爱百姓父母如自己父母,一切顺应民意,百姓不会轻易评价他的是与非,而只对生活专注,这样的不评价其实是对他政绩的最大肯定。"
  皇帝于是对乡长的业绩有了答案,他很满意,而老先生的话他也记在了心里,其后五年里天下听不到百姓对皇帝是非的传言。
  《寓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谈论到如何对待社会舆论的文字。社会舆论好与坏不重要,关键看你(执政者)明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事:一、不能心有牵挂,不能有私心,不能搞特殊。二、要谨慎修身,无所依待才能随心而动,不要被民众抓住把柄。三、去除骄矜,容于众人,不要与民众有距离感,要表现出真挚的亲和力。
  关于第一点,前面那个故事已说了,爱天下人的父母如自己父母。对第二点,庄子则用一段影子外的微阴与影子的对话来说明。微阴问:"你先前低着头现在仰起头,先前束着发髻现在披着头发,先前坐着现在站起,先前行走现在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影子答道:"我就是这样地随意运动,有什么可问的呢?我如此行止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如同寒蝉蜕下来的壳或蛇蜕下来的皮,跟那本体事物相似却又不是那事物本身。火与阳光使我聚合而显明,阴与黑夜使我得以隐息,可有形的物体真就是我赖以存在的凭借吗?有形的物体到来我便随之到来,有形的物体离去我也随之离去,有形的物体徘徊不定我就随之不停地运动。变化不定的事物有什么可问的呢?" 庄子在这里想要表述的真实意思曾一再被研究学者误解。很多学者把这里的影子当成真的自由了,其实不是。庄子是说,影子看起来很自由了,可还依靠着形体,如果我们不需要依靠什么,那么会比影子更自由。这里的影子只是一个铺垫、跳板,而很多人把它理解成自由的归宿了。
  关于第三点中的距离感,庄子是用阳子居的故事来诠释的。阳子居往南到沛地,正巧老子到秦地闲游。阳子居原本估计二人将在沛地的郊野相遇,可到了梁城方才见上面。老子仰天长叹道:"当初我把你看做是可以教诲的人,如今看来,你是不可受教的。"阳子居一句话也没说。到了旅店,阳子居进上各种盥洗用具,把鞋子脱在门外,跪着上前道:"刚才弟子正想请教先生,赶上先生旅途中没有空闲,所以不敢贸然启齿;如今先生闲暇下来,恳请先生指出我的过错。"老子说:"你仰头张目傲慢跋扈,还能够跟谁相处?过于洁白使人总觉得自己有什么污垢,德行高尚使人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阳子居听了脸色大变,羞惭不安:"弟子由衷地接受先生的教导。"阳子居刚来旅店的时候,男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拿着毛巾梳子亲自侍候他盥洗,旅客们见了他都得让出座位,烤火的人见了也都远离火边。而等到他离开旅店的时候,众人已经可以跟他无拘无束争席而坐了。
  可见,人不能过于洁白,太洁白就不真实了,就成了一种苛刻。阳子居一开始过于要求清白,过分到接近洁癖,所以人们都不敢靠近他,因为他不真实,让人感觉陌生,而陌生感最后会产生距离。到了后来,他接受老子教诲后,"入乡随俗",大家也就接近他了。
  第二十八讲 取舍有道,内心安详 --《庄子o杂篇o让王》解读
  "让王",就是禅让王位。历史上的让位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年老体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慧眼识英才,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把国家让给更有水平的人。这其中,庄子给我们讲述了"八不要"和"六要"。这"八不要"、"六要"是关乎荣华富贵的抉择,是关乎人生的抉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1)第2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2)第3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3)
第4节:蝶舞翩跹幻亦真(1)第5节:蝶舞翩跹幻亦真(2)第6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1)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第13节:平常心是大智慧(3)第14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第15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第16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第21节: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第22节:管教而不能施暴(1)第23节:管教而不能施暴(2)第24节:智慧在纣即为虐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