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心靈跋涉的歷程:巴金最後23個春秋   》 “處女作”誕生地(1)      竇應泰 Dou Yingtai

  巴黎之夜。
  美麗的塞納河水在入夜後發出嘩啦啦的輕響。巴金住在賓館裏無法安眠,這次前來法國訪問,巴金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緊湊。在短短十幾天的訪問中,他參加了巴黎第三、第七和第八大學中文係的學生座談會。讓老人感動的是,那些外國留學生不僅對他的《傢》和《寒夜》十分稔熟,而且還讀過他解放後在中國寫的數百篇文章,特別對他當年在朝鮮戰場寫的小說和散文,以及“文革“後他發表在香港《大公報》上的隨筆,也大都耳熟能詳。為了更多地接觸法國讀者,巴金和他的代表團還來到了蒙馬特爾附近的皇后街,這裏有一傢名叫弗納剋的中國書店,他在這裏第一次和法國讀者們面對面地對話。讓巴金心裏高興的是,當法國讀者嚮他詢問最滿意的一篇小說是什麽時,老人竟然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最喜歡的小說是《楊林同志》!”頓時,法國學生們都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誰也沒有想到以一部《傢》名噪海外的巴金,居然會把一篇在外國人眼中十分普通的短篇小說,當成了自己的榮耀。巴金自己心裏清楚,他確實非常喜歡《楊林同志》。這是因為當他想起這篇字數不多、但卻凝聚許多心血的小說,與那些犧牲在朝鮮戰場的無名英雄緊密連係在一起的時候,他和心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夜深了,巴金忽然翻開隨身帶到巴黎的一本《巴金自傳》。他從書中發現了《談《新生》及其它》一章,這讓他想起下午去過的那條小街。他决定在法國尋找自己寫作的起點,布朗維爾街衹是起點,他還要繼續尋找下去,衹有重溫自己年輕時的經歷,纔會更激發老人的寫作熱情。巴金戴上了眼鏡,書中的句子便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一九二八年八月初我在法國沙多-吉裏城郵局寄出《滅亡》的原稿以後,有一個短時期我完全忘記了寫小說的事情。當時我和兩個中國朋友在本地中學裏過暑假。我已經在這裏住了一年了。那個學哲學的安徽朋友比我來得早。另一個朋友是山西人,以前在這個學校裏念過法文,後來在巴黎一傢玻璃燈罩工廠作繪圖的工作,因為神經衰弱,到這裏來休養幾個星期。整個學校冷清清的,人都走了,衹剩下看門人和他的妻子。老夫婦早已過了六十,可是身體健康。假期中守門人的妻子還為我們準備每日的三餐。我們在傳達室裏吃得愉快。那對整天勞動的夫婦是非常和善的人,他們待我們十分親切,就像待親人一樣。從巴黎來的山西朋友不曾見到我的小說。學哲學的朋友卻是《滅亡》的第一個讀者。我最初在故事裏用了一個不適當的字眼‘幽會’,還是接受了安徽朋友的意見纔改成‘約會’的。一年來他一直在我隔壁的房間裏朗讀中國古詩,陸遊的《劍南詩稿》經常在他的手邊。
  我和他都住在大飯廳的樓上,我住的是一個較大的房間。山西朋友則住在學監宿舍旁邊的閣樓上。學校前面有一個大院子。後面也有一大塊空地,種了不少的苦慄樹,籬笆外面有一條小路通到河邊。整個學校裏大概衹有我們五個人。校長全家到別處去了。總學監住在這個小城裏,每隔七八天到學校裏來看看。我們對他沒有好感。他就是我的短篇小說《獅子》裏的總學監。那個中學便是我住了一年的沙城中學。我初期的好幾個短篇像《洛貝爾先生》等等都是以這個可愛的又安靜又樸素的法國小城作背景。這裏的人和這裏的生活,我返國後多年回想起來,還有如在眼前的感覺。............"
  巴金讀到這裏,暗淡的眼睛忽然又亮了。他知道自己來法國尋找舊蹤的夙願也許會實現了。因為他從這個紀錄着當年留法經歷的《自傳》中,又看到了那個美麗的小城沙多·吉裏。那裏距巴黎很近很近,當年他離開巴黎以後,就在那裏落腳。沒有寫完的小說也是在那裏的一所中學裏繼續完成的。
  次日清晨,依然春雨如註。
  在巴黎通往郊區的高速公路上,駛來長長一列由小轎車組成的車隊。巴金就坐在中間一輛車裏。此行也是事前的固有安排,他要前往距巴黎五十多裏的吉裏市,繼續尋找他在法國生活過的地方。
  望着車外那在細雨下泛起層層漣漪的小河。巴金的思緒仍然腦際馳騁。
  “巴金先生,您當年來法國是為求學的,可是為什麽忽然想起寫小說呢?”貝熱竜和隨行的法國作傢,仍然希望更深層次地瞭解巴金。他們感到巴金本人就好象一本厚厚的書,如果想真正讀懂這位來自東方古國的作傢仍然需要時間。從這一角度來看,僅僅讀過巴金幾部著作還是遠遠不夠的。
  巴金也希望把從前的往事都告訴給法國同行:“那時我來法國,當然想在課堂和書本上學到一些東西,結果讓我大失所望。歐洲並不是天堂啊!夜裏,沒有朋友來的時候,寂寞難以忍受,我像盲人一樣地在街上彷徨。我的孤寂一夜一夜增加,而且我的心也痛得更厲害了。我眼裏衹看見被工作摧殘了的憂愁面貌,我耳裏衹能聽見一片悲哀的哭聲,總之,我眼前的黑暗一天一天地增加了。從報上我知道某一處有許多人在為饑餓而哭,某一處又有許多人像豬羊一樣被人屠殺,甚至最僻遠的地方也送來了悲慘的消息。這是大批的人造災禍。此外還有個人的不幸、謀殺、糾紛、訴訟、失業……差不多每條新聞都在訴說悲慘的故事。報上似乎發出了血的氣味。眼淚、呻吟、哭泣,簡直沒有終結。好像整個西方世界都沉落在黑暗的苦海裏了,無論什麽地方都找不到一綫的光明。正因為如此,我的生活完全失去了目標。我每夜都站在盧梭像前,對那個巨人訴說我的絶望,可是他永遠不能給我一個回答。這就是我當時的處境和心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悲劇在暮年上演“13”--一個黑色的日子(1)“13”--一個黑色的日子(2)
“13”--一個黑色的日子(3)“13”--一個黑色的日子(4)“13”--一個黑色的日子(5)
彌留時身邊沒有親人(1)彌留時身邊沒有親人(2)彌留時身邊沒有親人(3)
中午噩耗進傢門(1)中午噩耗進傢門(2)中午噩耗進傢門(3)
蕭珊死前的話: "血還是不要輸了吧?"(1)蕭珊死前的話: "血還是不要輸了吧?"(2)蕭珊死前的話: "血還是不要輸了吧?"(3)
與愛交織的訣別愛情起步的地方(1)愛情起步的地方(2)
愛情起步的地方(3)愛情起步的地方(4)花溪,寧靜的婚夜(1)
花溪,寧靜的婚夜(2)花溪,寧靜的婚夜(3)花溪,寧靜的婚夜(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